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重要抓手,通过组织机制创新、科技装备赋能和服务链条延伸,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强村富民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组织机制创新,提升合作社运行质效
邹城市将组织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合作社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持续激发合作社内生动力。
“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组织优势与供销合作社服务优势,在全市推行‘村社共建’,依托社有企业建设61家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社,与50余家大中型农资厂商建立直供合作,推动质优价廉的农资直达田间地头。”邹城市供销联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刘涛称。
另外,邹城市积极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跨村联建”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香城镇张桃园村党支部领办了平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5个高标准大棚,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太平镇大马厂村、孙坡村等8个村开展“跨村联建”,共同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整合资源发展种养殖业,有效带动联建村增收,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增强合作社生产能力
“今年9月末、10月初邹城市降雨量比较大,部分农田出现积水、土壤板结的情况,还好我们合作社装配了较为先进的大型机械,能够高效地完成土地耕整地任务。”邹城市粮丰供销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宝磊说道。
近年来,邹城市大力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应用,持续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今年‘三秋’期间,面对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严峻挑战,邹城市迅速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成立32支应急抢收服务队,全力以赴开展抢收、抢烘、抢种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了农业生产进度。”邹城市农机中心副主任谢守卉介绍。
“我们一直重视农机设备的保障支撑作用,配置5台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达160吨,在今年“三秋”期间,有效解决了粮食烘干难题。”庆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来成说道。
邹城市还积极培育生态合作社,通过支持推广农牧循环种养、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模式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食用菌主产地之一,邹城市积极引导市域内的食用菌企业采取订单式原料采购模式,与合作社签订玉米芯、麸皮、米糠等原料的收购协议,年均可消耗各类农作物下脚料近30万吨。同时,这些食用菌企业还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培养基等废料转化为牲畜饲料或生物质锅炉燃料,既降低了自身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持续优化服务链条,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
邹城市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区域品牌等方式,持续优化合作社服务链条,有效提升农户增收能力。
石墙镇博文菌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付土地租金和40%利润分红,帮助村民实现增收。“我们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租金+薪金+股金’多元分配机制,既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又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邹城市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姜广坦介绍。
依托“一菌一渔一茶,两莓两薯三桃”十大特色产业体系,邹城市着力打造“邹供优品”等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准、包装和销售渠道。“得益于对品牌的打造,现在‘田黄冬桃’的名气越来越大,已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田黄镇鑫中一梦种植合作社总经理孔亚说道。
此外,邹城市还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合作社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城前镇惠昌农业合作社与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有效提升了千亩茶园的品质效益。
“我们将持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培育力度,聚焦规范运营与能力提升,强化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全力推动合作社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新表示。(来源:邹城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