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成武县南鲁集镇小房庙村的玉米地里,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正缓缓前行,滚筒转动间,玉米秸秆被整齐卷入,摘棒、剥壳、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一穗穗色泽金黄、籽粒饱满的玉米棒顺着输送管“哗哗”地落入旁边的农用运输车里。
“老黄,你家的5亩地收完了。”收割机操作员探出头喊。62岁的黄爱国手里攥着刚掰的玉米棒,凑到车前看了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往年我和老伴起早贪黑,得干三四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收完了,这机器真中!”
黄爱国曾经的难处,是成武县许多留守农户的缩影。随着城镇化推进,不少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以前收玉米,要么排队等机械,要么一家老幼齐上阵,一干就是四五天。”南鲁集镇尚瑞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尚瑞说,“现在,我们合作社有3台新购置的高性能收割机,配备导航系统和智能监控,日均作业80亩,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今年提前培训了操作手,调整滚筒转速、降低割台高度,把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户都满意得很。”
机械化收割,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最直观的是农民增收节支。据成武县农业农村局统计,采用机械化收割,每亩地可节约人工成本150元,全县43.6万亩玉米可节约成本6540万元;由于机械化收割损失率低,每亩多收20公斤玉米,按市场价计算,全县增加收入1700余万元。
“以前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要么焚烧污染环境,要么堆在地里影响下一季播种。”成武县农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机械化收割配套秸秆还田机,直接把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有的合作社还把秸秆打包成饲料,卖给附近的养殖场,实现资源化利用。”据统计,今年成武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95%以上,较传统方式提高30个百分点。
机械化的“底气”,来自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成武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引导成立3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种大型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340余台,机械化收割率达98%以上。“我们家去年买收割机补贴了3万多元,今年作业还有每亩10元的补贴,算下来特别划算。”富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鹏说,“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接活儿,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减少空跑。今年合作社的6台收割机,预计能完成5000亩的收割任务,作业范围覆盖周边3个镇。”
除了政策,科技和服务也是丰收的“护航者”。南鲁集镇推行“田管家”制度,组织28名技术人员分片包村、上门服务,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今年雨水偏少,玉米成熟期提前了几天。我们通过微信群及时通知农户,指导他们调整收割时间。”南鲁集镇农技站站长邵进红说,“每个村都有专职农技员,定期开田间课堂,教农户进行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今年虽然气候有波动,但全镇玉米亩产仍稳定在600公斤以上。”
为了让机械化更智能,成武县还开发了智慧农机管理平台。通过安装在农机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燃油消耗等数据,不仅为农机作业补贴发放提供了精准依据,还能为农户提供“一键预约”服务。“现在农户用手机就能找到附近的合作社,我们接到订单后,很快就能赶到地里。”王鹏说。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机械轰鸣收玉米,从人工找农机到手机约农机,成武县用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守护着43.6万亩秋粮丰收,也守护着农民的幸福生活。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张天峰
王学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