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平讯(通讯员李蓓蓓报道)近年来,邹平市明集镇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移风易俗工作部署要求,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健全机制”为主线,创新建立责任链、监管链、传播链“三链协同”机制,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推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善治新路径。
■拧紧“责任链”,让红白理事会从“有名”到“有实”
明集镇聚焦破解红白理事会“虚化空转”难题,以明责、严考、重激励三项举措推动其真管事、能成事。
明职责定底线。明集镇党委印发“明集镇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综合整治重点工作清单”,为红白理事会履职划清“责任田”,累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8场,通过案例讲解、分组讨论、对照自查等形式,让理事们认识危害、明确底线。培训后,组织全体成员签署“履职承诺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强考核严约束。该镇将移风易俗与村级考核、评星定级、经费奖补直接挂钩,对未履行红白理事会责任、出现移风易俗问题村启动约谈机制,并下达通报批评书,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今年已印发移风易俗相关通报2期,推动整改落实问题45个。
重激励添动力。该镇创新建立“文明积分”制度,让红白理事会成员履职表现突出者优先参与道德模范评选、“邹平好人”推选,并可凭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农资优惠、健康体检等实用福利,有效激发、提升理事们主动作为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全镇红白理事会主动介入劝阻大操大办8起,让群众切实看到理事会动真格、真管事;30余名群众成为新风尚“义务宣传员”。
■ 打通“监管链”,让喜事新办从“一阵风”到“全周期”
明集镇坚持把“婚嫁之事”作为工作突破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监管机制,把“一纸承诺”变成“贴心陪伴”。
事前摸底提醒。明集宣传办、民政所牵头建立移风易俗工作专班,每月5日前对各村确定的婚嫁对象进行逐户摸排,详细了解婚礼日期、举办场地,建立信息台账。上门签订“文明节俭办婚事承诺书”,为一对新人及双方父母算清“排场账”“经济账”“人情账”。
事中温情引导。婚礼当天,该镇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抵达现场,为新人送上精心准备的内含一张倡议书(明确新风标准)、一张流程卡(提供简约方案)、一份文明婚书(倡导契约精神)、“同心毛巾”的“移风易俗大礼包”,截至目前,累计送出“大礼包”38份,深受新人及其亲友欢迎。
事后跟踪问效。各村红白理事会在新人婚礼后7日内进行回访,重点核查实际桌数、彩礼数额等关键承诺项,对严格履约的家庭当月给予户主文明积分奖励,并作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每季度末,移风易俗工作专班对各村回访落实情况进行抽查通报,实现闭环监管。
■激活“传播链”,让文明新风从“入眼”到“入心”
明集镇紧扣移风易俗“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3个关键问题,打造“群众参与、线下渗透、线上延伸”的立体传播矩阵,让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更加深入人心。
群众唱主角,乡土文艺润心田。该镇组建“明集新风”文艺服务队,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热点问题编成小品《彩礼风波》、三句半《结婚那些事儿》等文艺节目进行展演,目前展演活动已实现全镇36个村全覆盖,切实让移风易俗新理念深入群众心田。
线下深渗透,宣讲融入生活圈。该镇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依托乡村大集人流集中的优势,设立“流动课堂”,“见缝插针”开展“移风易俗微宣讲”活动。用好用活正反面典型案例,邀请“零彩礼”家庭、“厚养薄葬”践行者讲述暖心故事,以身边人和身边事感染、打动广大群众。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发放倡议书、明白纸等宣传资料1.5万份。
线上强矩阵,拓展影响覆盖面。该镇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移风易俗树新风”专栏,累计推送短视频、典型案例、倡议书等相关链接300余条,建立起立体化传播网络。高频次、接地气的宣传引导,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