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振霞 通讯员 王克军 王磊 路鹏
近日清晨,高青县木李镇丰码渌鑫AI智慧农业示范园(以下简称智慧示范园)的智能温室里,蓝光在西红柿植株叶尖上跳跃。智慧示范园8号大棚棚长王建军的平板电脑上,一组数据正在刷新:土壤湿度68%,EC值1.2ms/cm,叶面温度23.5℃。
“这是Unigro作物模型正在自动生成指令。根据指令,水肥一体化设备可随时向椰糠基质注入精准配比的营养液,棚内的菜果又吃上营养餐了。”智慧示范园技术员李哲指着正在发出细微“滋滋”声的滴灌管道笑着说,在这里,新上的智慧农业系统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大县的作物种植方式。
从“看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过去的农业种植园,一般都是农民凭经验浇水,收成情况完全看‘天’,现在,智慧示范园里,每株苗的需水量都由模型算得清清楚楚。”李哲指着棚内显示屏上的三维生长模型介绍,Unigro系统通过AI摄像头捕捉每片叶子的纹理变化,结合土壤传感器传回的20余项环境数据,能提前3天预判西红柿植株的开花期。
最具颠覆性的变革发生在种植环节。在椰糠无土栽培大棚,西红柿植株根系舒展在棕褐色的基质中,取代了传统土壤的禁锢。“你看这株西红柿,已经结了6穗果,比露地种植至少多1穗。”李哲拨开叶片,一串饱满的果实泛着光泽,“AI算出水肥需求,滴灌系统精准供给,不仅提前15天上市,产量还提升了45%。”
更惊人的是环保效益。在这个智慧示范园里,农药使用量比以往降低了60%,化肥则减少40%,椰糠基质可重复利用3年,连棚长的工作量都减轻了不少。原来,一个人管理1座棚还十分忙碌,现在,一个人管理3座棚还游刃有余。
在数字控制车间的大屏幕上,大棚内的环境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当某座棚的光照强度低于20000勒克斯时,AI算法会自动触发遮阳幕布收起;检测到叶片有灰霉病征兆,系统可立即推送防治方案到技术员手机上。”李哲说,这种“未病先防”的智慧系统,让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70%,也让农产品达到零农残标准,传统农业现在科技范儿十足。
从“经验传承”到“标准输出”
在智慧示范园内的育苗基地分选车间里,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果正在传送带上列队通过AI分拣仪,红外扫描瞬间测定糖度、硬度和色泽,并自动将果子分级为商超专供的“钻石果”和普通果。
“这些产品直供山姆超市,每公斤售价比普通产品高3元。”智慧示范园负责人高春指着贴有GAP认证标签的包装箱说,丰码科技的双认证体系让高青西红柿叩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今年一季度,仅西红柿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元。
技术溢出效应正在改写乡村经济生态。这些年,三圣村村民刘翠莲家一直沿用传统方式种植西红柿。去年参加智慧示范园的培训后,她家的3亩大棚也换上了智能设备。“现在,用手机APP就能看棚里的温度湿度,AI还会提醒我何时施肥。”刘翠莲告诉记者,今年,她家西红柿的亩产达到了8000公斤,3亩大棚比原先多收了3000公斤,同比增收2.4万元。
高青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木李镇这个智慧示范园项目已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种植户、780亩蔬菜大棚升级,带动增收超过100万元。
在前不久高青县农业农村部门举行的新技术推广会上,丰码科技工程师现场演示了Unigro模型的操作。“输入目标产量,系统会自动生成育苗、灌溉、采收的全周期方案,就像给农业装了导航系统,新手也能种出专家级作物。”高春介绍,现在,智慧示范园正将这套“数字农技”打包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种植户受益。
从“土地依赖”到“生态赋能”
傍晚7点左右,智能温室的补光灯次第亮起,开始为西红柿植株补充光合作用的“营养”。这种精准到分钟的光照管理,让温室能耗降低25%。而在土壤传感器的监测下,水肥利用率则提升至85%,较传统灌溉作业可节省40%的水资源。
数字背后,是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友好转型。“过去,农业连作导致农村土壤板结现象严重,现在,用椰糠基质彻底解决了土传病害,也让农田得以休养生息。”说话间,李哲蹲下身,抓起一把松软的基质,“这样不仅避免了农药污染,连温室气体排放都减少了18%。”
这种零废弃的种植模式,正在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样本。
智慧示范园里的大屏幕上,每天都会自动为管理员安排工作。“你看,明天的农事计划已自动生成了。”李哲指着大屏幕说,“6号棚需补充镁元素,3号棚通风时间调整为上午9点。”当传统农耕还在依靠节气表安排农时,这片智慧农田早已用算法规划起了作物的生长节奏。
AI算法正在助推高青“数字农业”迭代升级,从育苗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数据闭环,不仅让当地的农产品拥有了“数字身份证”,更让乡村产业找到了通向现代化的密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