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腹地,一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城镇正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以改革创新为引擎,通过“两园四链”构筑产业高地,以种业创新夯实农业根基,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经济,以文化惠民滋养百姓生活,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乡共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双核驱动:
产业升级锻造经济强引擎
大安镇产业版图上,化学助剂产业园与物流园“两大园区”犹如双子星熠熠生辉。
拥有天成万丰、凯米拉等16家化工企业的大安镇化学助剂产业园已形成光气产品、新材料、造纸助剂三大主导产业集群,龙腾化工橡胶硫化促进剂、碧海化工磷酸盐项目已竣工投产,青素环保生物质多孔材料、天成化工年产6万吨阳离子醚化剂系列产品等项目正加速建设。与之遥相呼应的物流园区内,兖州国际陆港物流有限公司、传化智联公路港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成运行。核心区项目中铁十四局集团兖州国际陆港物流园,紧邻兖州北站货场,旨在建设高标准铁路货运枢纽,打造立足济宁、面向山东、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特色多式联运物流产业链、大宗货物供应链。自2018年兖州中欧班列正式开通,至今累计开行78列,出口货柜7600余个,带动出口逾12亿元。
在“两大园区”战略支撑下,大安镇的农机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其中,中堃、金大丰、国丰机械等农机制造企业突破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产品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
“今年我们的订单已近3000台,比去年同期增长12%,目前生产计划已排到7月份。”中堃农业装备(山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说。近几年,公司致力于技术创新,全力为农机装上智慧“芯”,自主研发生产的免耕气吸式播种机、驱动耙复式条播机等智慧农机设备广受市场好评。
大安镇农机产业基础雄厚,该镇有农机产业相关企业100余家,年总产值近20亿元,产品涵盖动力机械、耕种机械、收获机械、农机配件等十大类。近年来,大安镇支持农机企业科技研发、产品升级改造,加力突破现代农机产业体系建设,助推传统农机向智慧农机转型、农机大镇向制造强镇转变。
此外,在食品加工领域,大安镇的益海嘉里、白象食品等龙头企业年加工粮油超百万吨,“金龙鱼”“胡姬花”“白象”等国民品牌从这里走向全国餐桌;在精细化工领域,天成化工、凯米拉等企业深耕精细化工领域,电子化学品产能位居全省前列;在现代物流领域,大安镇的国际陆港、传化公路港等企业,立足打造国际贸易新高地、对外开放新阵地的目标定位,正逐步成为公铁联运综合物流服务基地。
种业突围:
科技赋能端牢“中国饭碗”
“有好种子才有好收成,现在科技的力量太强大了。”近日,大安镇白店村种粮大户白桂林站在麦田旁,望着“羞答答”的麦穗感慨地说。原来,白桂林与大安镇的种子企业山东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年合作,已经将自己承包的100多亩良田改造为企业良种繁育基地。
白桂林最喜爱的品种是山东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济儒麦19号”。2022年,就在白桂林这片麦地里,通过山东省和济宁市小麦高产竞赛专家组实打验收,“济儒麦19号”实测平均亩产831.86公斤,创造了当年济宁市小麦单产纪录。
近年来,为做强种子这块农业的“芯片”,大安镇全力推进制种研发、生产、加工、仓储和销售,培育了一批以山东齐鲁种业、济宁红地种业、山东众人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3家良种生产经营企业年制种量可达7000万公斤,占济宁市制种量的21%。大安镇的良种不仅助推省内小麦高产增收,更是远销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对保障黄淮海冬麦区小麦良种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振兴,大安镇力促种子公司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当地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大豆、玉米等品种30余个,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元共兴:
特色产业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近年来,大安镇打造了“大地丰歌 安芯强农”乡村振兴片区,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肉牛养殖、瓜蔬菌规模种植为基础,特色发展、全面开花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众强肉牛养殖场是大安镇的重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养殖场负责人白仲强每天都要围着养殖场转几圈,仔细查看肉牛生长情况,以确保肉牛健康成长。“现在我们主要养殖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荷斯坦等优质品种,一期项目有9个牛棚,存栏量是1800余头。目前养殖场二期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总存栏量预计达3500头。”白仲强说,该养殖场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同时通过收购小麦、玉米秸秆和粮食作物,带动本村及附近9个村庄集体收入年均增收约16万元。
目前在大安镇,特色产业激活了乡村的“造血功能”。随着和谐家园新村肉牛养殖项目、前白楼村珍稀食用菌种植项目、裴家院村食品加工厂项目、龙湾店村果蔬种植项目、后白楼村果树种植项目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全面起势、提档升级,当地逐渐实现了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2025年,全镇着力推动庭院经济发展,利用350余个闲置院落种植毛木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文化浸润:
15分钟圈勾勒幸福图景
在大安镇徐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国画课堂上,来自济宁市书法协会的沈玲老师正在辅导老年人写毛笔字。“从去年10月份开课以来,课程持续升温,学员已增加到22人,年龄最小的也有56岁了,这些银发学员都是附近村庄和社区的村民。”沈玲说。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徐村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打造了“文化书院、便民驿站、协商议事平台、志愿服务站”四大功能平台,延伸拓展“N”个特色服务场景,形成覆盖全社区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在这里,群众可以阅读书籍、看电影、运动健身、学习书法国画等。党群服务中心已经从单一的办事窗口转变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共享客厅’。”徐村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磊说。
近年来,大安镇着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精神文明感召力。66%的村庄已搬入社区,依托群众聚集优势,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培育了“桑榆学苑”“书香石马”“暖心家园”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建成前官村民俗馆、西垛村家风家训馆、东葛店村村史馆、西北店村卞庄子祠,大力传播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各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打造“15分钟健身娱乐圈”。常态化举办全镇农民歌手大赛、“四季村晚”、趣味运动会、民俗文化节、棋牌赛、篮球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日趋增强。
(祝超群 王洪玮 李海波 孔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