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祥如 报道
谷雨将至,于里镇抢抓农时开展春季土壤保墒行动,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保障相结合,在“万亩良田”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构建起立体化保墒体系,为春耕生产筑牢基础。
针对山区春旱频发现状,该镇大量采用“秸秆还田+黑膜覆盖”技术。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分解形成有机质层,与黑色地膜形成双重保湿屏障,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农技人员介绍,该技术通过物理阻隔与生物改良协同作用,能大幅提升土壤保水能力。
为解决棕壤易板结难题,当地农机合作社推出“镇压松土”组合措施。通过机械化作业既提升效率,又确保土壤结构科学改良。初春时采用重型机械压实表层土壤形成导水层,播种前实施中耕松土打造海绵结构,配合施用有机肥和保墒剂,显著改善了土壤蓄水性能。
太阳能墒情监测站实时监测墒情,依托泵房、农用井等设施,采用管灌(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方式直达作物根部,实现精准用水。塘坝、大口井农田水利设施则通过雨季储水、旱季调水形成“雨水银行”。科技手段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传统漫灌模式得到根本性改变。
镇政府同步强化政策保障,组织农技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保墒技术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目前,全镇春耕保墒工作已全面铺开。从机械化深耕到精准灌溉,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