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人才要走在前。近年来,鱼台县以“孝贤文化”为基础,不断发掘、培养行业能家里手、精英模范,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融合创新,传承发展
夜幕降临,鱼稼里广场灯火通明,游人如织,2024年鱼台县非遗保护成果展演正在精彩呈现。据了解,本次展演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以曲艺、武术和传统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全县非遗保护成果。
“《闵子孝亲》是我们独创的作品,以先贤闵子骞孝顺双亲的故事为基础,以孝贤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入现代创作方法,用清音这种地方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唱出来,更具鱼台文化特色。”鱼台县曲艺工作者刘传卫讲述作品的故事时说。
据了解,山东清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曲艺特色,被评为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奖。
除了山东清音《闵子孝亲》外,坠子《接婆婆》以养老为故事主线,讲述几位儿媳争抢给婆婆养老而引发的有趣故事;快板书《说鱼台》在欢快的节奏中,唱出家乡之美,唱出孝贤文化的底蕴;山东琴书《移风易俗》则将倡导移风易俗后的系列变化娓娓道来,唱词贴近群众生活,广受欢迎。
“前两天就看到演出预告了,今天特地带孩子来瞧瞧。毕竟一次晚会能看到多位曲艺人才和多种非遗艺术形式,还是很难得的,而且演出内容也多取材自本土的孝贤文化,能够增加孩子对家乡的了解。”游客刘亚飞说。
近年来,鱼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发展工作,共有非遗240余项,设置非遗工坊2处,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文创集市”“非遗星期六”等多种形式的非遗展出、培训活动,发掘培养出鱼城张东波木雕、王鲁张三玲蒲草编织和张黄赵银刚烙画葫芦等一批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与现代生活和谐融通,绽放活力光彩。
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走进鱼台县市民中心尼山书院,一场古琴讲座正在举行。讲台上,刘琪拨动琴弦,袅袅琴声入耳,听讲群众不觉沉醉其中。“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但是现代人了解和传承不多,举办公益讲座可以让大家了解古琴,传承文化。”刘琪介绍。
为了传承好古琴文化,刘琪编著有《古琴入门教程》《琴歌》《诗经弦歌》等书籍,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还获评市级非遗工坊,面向群众开放,让大家近距离观看古琴的制作过程,感受古琴深厚的文化。多年来,刘琪先后获评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文化贴近群众,人才服务群众,刘琪和古琴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鱼台县宣传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鱼台县创新推广“人才培养+孵化”模式,多维度拓展文艺人才队伍,推进文艺人才库建设,着力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举办文艺讲座、作品研讨、专场展演、采风活动、对外交流等,培养了一批在市级以上文艺界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文艺人才,形成了“鱼台文艺英才”“鱼台文化之星”“鱼台文化名家”三级文艺人才培养梯队。近年来,共评选“鱼台文化名家”“鱼台文化之星”“鱼台文艺英才”100余名。
鱼台县不断创新对县内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推广。一方面,引进县外文艺名家为鱼台文艺工作者举办培训、讲座、采风、研讨等活动。另一方面,加大对宣传文化名家的支持力度,成立5处工作室,每周邀请1名宣传文化名家,根据自身所长,在“美德大讲堂”上授课,展现文艺的独特魅力,打造“美德大讲堂”特色品牌。
积淀岁月,诉说底蕴
拓石留痕,积淀岁月,黑白分明,诉说故事。在鱼台县博物馆里,一张张拓片正诉说着鱼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
“这张就是有名的‘鲁隐公观鱼处’碑的拓片,该碑为明代碑刻,现存于张黄镇武台村。该碑还有个独特之处,即碑阳为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所刻,而碑阴‘重修武棠亭鲁侯观鱼处记’则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撰文。明、清两代相隔89年同树一碑,实属罕见,堪称美谈。”跟随讲解员贾田田的脚步,鱼台碑刻的历史呈现眼前。
据了解,本次共计展出100余幅鱼台碑刻、画像石精品拓片,时代跨越汉代至民国,涵盖了汉画像石、经文造像、祠寺庙观纪事、建学开河修桥纪事、铭功颂德题名类碑刻牌坊、官府告录、村规民约等诸多内容,全方位展示了鱼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趁着暑假来参观拓片展。今天主要来看闵子祠、樊子墓的碑刻拓片,这二位和宓子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居住不过五里,有‘五里三贤’的美誉。”鱼台县第一中学学生小闵参观后说:“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一次就能尽览鱼台碑刻,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拓片展览真的太棒了!”
近年来,鱼台县博物馆为了做好历代碑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学习等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组织研究员对文物资料进行整理,编制了《鱼台历代碑刻拓片集萃》等资料,举办“千年古县 孝贤鱼台”拓片展和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