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郭常鹏 郭雯丹 报道
本报邹城讯 季夏时节,邹城市中心店镇大元村乡村振兴草莓示范园呈现出一派新的生产画面:随着季节的更迭,这片曾经只属于冬日草莓的温暖大棚,如今在夏日的阳光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满载的厢货车不断从大棚间“钻”出,输出的农产品由“红”的水果变成“绿”的蔬菜,为种植户带来了新收益。
走进大棚,一股清新的蔬菜香扑鼻而来,种植户姜福爱和她的家人正穿梭在翠绿的黄瓜藤间,采摘着一条条饱满鲜嫩的黄瓜。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喜悦与自豪:“以前,草莓收获后的大棚就闲置了,没想到现在还能种黄瓜,而且效益这么好。在镇里的介绍和指导下,我们不少种植户和企业合作,利用空闲大棚种植了黄瓜新品种‘津研四号’,成熟后由企业统一来收购。新品种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高,一个棚就能产出2.5万斤,5个棚下来,我们家能多赚25万元呢!”
数字增长的背后,是种植模式上的革新。邹城市引导种植户在深耕草莓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模式,探索发展果蔬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今年,中心店镇巧用草莓大棚空闲期,种植了黄瓜、西瓜、圣女果等果蔬,让闲置大棚二次增收,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冬棚夏用’不仅让大棚实现了全年无休的高效利用,也让特色农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邹城市中心店镇党委书记郭帅介绍。他们根据现有条件,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出“基层党组织引领+龙头企业投资+合作社监督+种植户人地入股”的模式,让村民种植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的黄瓜、西瓜、圣女果等特色果蔬,由企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肥料,并按照高于市场价3毛左右价格统一收购,这样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也让种植户不愁销路。
近年来,邹城市以“工业思维”抓农业,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跟踪服务等措施,探索更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当地食用菌、草莓、土豆、桃、樱桃等传统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品牌建设成果丰硕,食用菌、土豆、桃苗等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带动村民、集体增收致富的关键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