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新农村 > 正文
   

“小田变大田”的庆云实践

2024-05-07 16:14:13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编者按

  庆云县处于德州市李家岸引黄灌区最下游,临近渤海,过去属于海侵区,地下水苦咸,人均耕地少,耕地细碎化。统计显示,2023年,庆云县人均耕地在德州各县市区排名末位,仅为1.07亩,户均2至3块田。

  土地细碎化影响了庆云县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和种植的标准化进程。去年6月,一场围绕土地的深刻变革在庆云县悄然进行,该县制定了《庆云县实施“五增+五减”行动 推进“小田变大田”工作方案》,创新开展“增高标田、减低产田,增公墓(祠堂)、减坟头,增有机肥、减无机肥,增片林、减散林,增高效经营、减低效经营”的“五增五减”改造提升行动,不断推动“小田变大田”,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记者前往庆云县的田间地头,探访当地土地经营思路与模式之变。

  因地制宜

  确定三种类型

  谷雨过,初夏临。在马颊河北岸,庆云县东辛店镇万粮张村,远远望去,一块93亩的“大条田”格外显眼,微风吹拂下,层层麦浪翻滚,洋溢着勃勃生机。该田就是一块“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化零为整的田块。

  “原先家里有8亩地,其中一类地2亩、二类地4亩、三类地2亩,共有6个地块,其中两个地块还没有‘蛤蟆跳的宽’,根本没法用机械作业。”村民王荣生说。

  针对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万粮张村尝试过“突围”。王荣生说,村里曾鼓励村民间土地对调,实现“小变大”,但因为地力好坏不一,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收效甚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当年6月,庆云县印发《庆云县实施“五增+五减”行动 推进“小田变大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选择尚堂镇、东辛店镇、徐园子乡等9个乡镇的38个村开展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东辛店镇万粮张村便是试点村之一。

  成为试点村后,万粮张村“两委”征集村民意见,达成共识: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可以优先选择跟村民交换地块,形成自种区;不愿种地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并田的时候,村里征求了我们意见,量亩数、签协议时,镇上的纪委干部在旁边监督,很安心。”村民王荣常对记者说。

  “这样一来,不种地的村民能拿到租金,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操心土地,村集体也能在流转土地中获益,实现多方共赢。”万粮张村党支部书记王希营说,通过拆零并整、土地流转、出租等多种方式,全村耕地由原来的1400块零散地变成了现在的158块“大条田”。

  王荣生也在村“两委”的协调下,和本村村民张相岐、王荣常等农户交换地块,又连片承包了80多亩,实现了只种“一块田”的梦想。

  万粮张村“小田并大田”,表面看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增地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农办秘书科科长王晶介绍,庆云县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分类施策,结合38个村的试点经验,确定了“小田变大田”三种类型:项目结合型,主体引领型,农民互换型。

  “具体实践中,各村并不仅仅只包含一种类型,有可能有两种,也有可能三种都有。”王晶说,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采用哪种类型,需要符合各村实际情况。

  农民意愿放首位

  找准两个结合点

  前不久,常家镇大高村统计小麦直补面积,着实把村党支部书记刘法宾吓了一跳——不到一年的时间,全村新增了将近600亩耕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大高村是远近闻名的苗木村,在2022年之前,全村2000多亩地97%属于林业用地。但是近两年来,苗木市场不景气,很多苗木疏于管理,几乎成了无主树,甚至一些农户面临不能足额拿到土地流转费用的风险。

  “苗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直径10厘米的白蜡,最贵时能卖到500元一棵,现在10元一棵都没人要。”村民戚洪祥说,很多人想转行,但是又不知道改种什么。

  在这个节骨眼上,庆云县出台了方案,启动清理散林、低效林行动,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种植。自此,大高村在县主管部门和所属乡镇(街道)指导下开始自行试点,村民主动让树苗给麦苗“让道”,耕地重现生机。

  “我们规划了三个片区,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以减散林、低效林为目的,逐步开展工作,共清理4万余棵苗木。”刘法宾说,清理后的林地,全部复耕复种。

  庆云县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管理股股长周宁介绍,2023年以来,庆云县累计完成1.6万亩闲散林地恢复工作,其中群众自发清理低效林木6500亩,通过永久基本农田非耕地处置及实施占补平衡项目,累计完成9500余亩散林恢复工作。

  庆云县在实施“五增五减”行动过程中,统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民政等各方力量,顶层设计、打出“组合拳”,找准了“非粮化”治理和殡葬改革两个结合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以尚堂镇郑家村为例,据村委副主任郑天庆介绍,过去该村900多亩耕地中,坟头多达300处。按每座影响耕种面积12平方米计算,总占地约5.4亩。“从一个村来看,占地面积不大。但从全县看,这个数字就很惊人,达到了1436亩,保守估计每年减少粮食收入约150万元。”庆云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娟说。

  农村改革,根子是土地,核心是人。在此背景下,庆云县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丧葬观念,成立工作专班,分类进行农田改造的资金奖补,扎实推进散坟“入墓进堂”。

  经过郑家村多方筹措资金,在原有闲置坑塘位置新建起一座祠堂,很快完成了迁坟。土地平整后,十分利于机械化作业,郑家村借机将全村土地流转,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庆云县通过整合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了‘小田变大田’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自愿性被放在首位,政府和村集体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参与到改革中来。”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齐建璋说。

  “小变大”之后

  还要“差变良”

  庆云县“小田变大田”不仅是一项土地整治工程,更是一项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制定实施方案之前,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每一项措施的背后有着内在的逻辑。”庆云县委副书记杨全华说,变“小田”为“大田”,随之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这对乡村而言是大事、新事、难事,“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工作难推进,还会遗留很多矛盾。”

  “小田变大田”不是最终目的。以此为契机,庆云县让差田都变成良田,“一碗水端平”,实施增有机肥、减无机肥行动,这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

  为此,庆云县投入2.3亿元,建立2.6万亩“三新”(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示范区,完成5.2万亩“吨半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1.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套,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8.8%;通过项目发放、秸秆还田、粪肥还田等形式,全县增施有机肥47.51万吨,亩均化肥使用量减量1.6%。

  庆云县将“小田并大田”工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大了试点工作的联动效应。同时,大块优质农田也便于引进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让农村土地真正“活”起来,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据介绍,方案实施以来,庆云县新增新型经营主体99家,新增市级示范社23家,全县新增集中经营流转土地2万余亩。

  在庆云县“吨半粮”核心区鲁供片区,鲁供庆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1万余亩耕地,规模化种植粮食,负责人栾学成介绍:“并田后,每亩机械种植成本降低100元左右,增产10%,农业用工转机械化操作,用工成本也大幅降低。”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整合田埂、墒沟、生产路等,溢出的土地直接促进了村集体增收。截至目前,庆云县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全县田块数量减少32.2%,由原来的28.85万块整合为19.55万块,新增粮食种植面积4.2万亩,有力推动了强村富民。

  杨全华表示,下一步,庆云县将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两年打开局面、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部署,2024年改造3.5万亩,2025年改造4.5万亩,累计改造面积达到10万亩;到2025年底,全县耕地“小田变大田”改造比例达到80%以上,实现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农田增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集聚新动能,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庆云力量。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南瓜藤上“结”出大产业
下一篇:茌平区 养殖企业装上“智慧大脑”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