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郭丽 段洪涛 邓雷
地名,孕育于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
“自上级部署‘乡村著名行动’以来,菏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全市上下协同联动,高位推动、传承保护、助力振兴。菏泽市的做法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肯定,争创全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迈出坚实步伐。”菏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刘勇介绍。
上下联动
高位推动
“对城乡道路命名设标,方便群众,有利生产,美化环境,一举多得,顺民心民意,又恰逢其时。”菏泽市委书记张伦要求,“希望民政部门牵好头,县乡村各级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把这个事办好办扎实。”
去年11月,市政府召开全市“乡村著名行动”动员会,动员各级力争用一年时间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工作。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了“一把手营商环境”和市乡村振兴考核项目。
各县区党委政府参照市级做法,积极行动。成立工作组,分管县长每周调度进展、会商研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召开各层级会议80多次。
目前,全市摸排乡村无名道路6016条,完成县政府审批命名3819条,已设立立杆式路牌2894块、灯箱式路牌653块、村内特色路牌1109块,预计共设置2万多块,采集上图新生地名、乡村企业、物流点、电商基地、旅游点等2400余条,各项工作进展位居全省前列。
规范命名设标
做好传承保护
围绕科学规范“起名”。邀请省民政厅专家辅导培训;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教师等群体的作用,集中会商研讨,累计召开专家论证会、评审会42次。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确保命名经得起检验,让人们在每一次呼唤时产生共鸣。
围绕丰富内涵“扬名”。把地名文化保护传承贯穿全过程,发布《菏泽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千年以上乡村地名56个。一方面,启用激活“老地名”,灵活运用复活、移植、派生等方式,延续乡愁记忆。比如,在春秋五霸会盟地命名会盟路、葵邱故道等,让老地名和历史文脉焕发新生。另一方面,延续创新“新地名”,本着尊重历史、铭记传统、保留特征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牡丹区为纪念刘邓大军大杨湖战役指挥部设在武寺,命名“武寺路”“英雄路”。
围绕精准高效“设标”。统筹考虑道路位置、串联乡村企业和群众所需等,优先设置与群众生产生活、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重点街路,并全部嵌入商业网点、商品集聚地等营商单位。
深化拓展应用
赋能乡村振兴
菏泽找准地名赋能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优化的结合点,规范城乡地名管理,为电商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利农惠农上优服务,为健全乡村物流体系提供便利。
注重在乡村品牌塑造中植入地名元素,更好地发挥地名地理标识作用。定陶区黄店镇发掘了“黄店玫瑰”“周海粉条”等“乡字号”“土字号”品牌。
在产业振兴上提效能。民政、商务等部门联合乡镇和社会力量,新采集上图电商和电商基地135个、山东老字号23个、菏泽老字号52个,自提点、采摘园等兴趣点1000多个,并实现了附近道路命名全覆盖。作为全国汉服主产区,曹县安蔡楼镇汉服电商直播基地被正式命名为汉服街,快递下乡进村更为便捷高效。
在乡村旅游上抓亮点。民政、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对全市所有乡村旅游线路地名信息进行采集上图。鄄城县在旅游景点上增设了旅游路、芍药路等,为美丽景区增添了地名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