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俊伟 孔晓晴
当前,畜禽养殖方式从家庭散养向规模养殖加速转变,养殖量快速增长,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养殖场的畜禽粪污都去了哪里?得到了怎样的妥善处理?近日,记者赴济宁市几家养殖场和企业进行了调研。
牛粪变身“床褥垫”
初秋时节,汶上县汇鑫牧业有限公司的牛棚里凉风阵阵,奶牛们趴在松软的“床褥垫”上,悠闲地回嚼着草料。“这床料就是牛粪干湿分离后,再经发酵除臭、翻耕粉碎形成的。”公司总经理陈建友介绍。2019年,公司新上自动刮粪和干湿分离等粪污处理设备,建设了原位发酵床。粪污每天四次被自动刮到牛舍一端,干湿分离后,粪渣被回填至场内喷洒菌种,一边发酵一边作为奶牛床料。
“以畜禽粪污做床料,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场舍舒适度。”陈建友介绍,发酵温度超过50℃,既杀死了寄生虫和细菌等有害物质,又去除了异味。原位发酵床建成后,奶牛平均趴卧率增加了250分钟,单头单日产奶量增加2至4公斤。粪污经干湿分离后产生的粪液作为有机肥浇灌农田,玉米收获后再作为青储饲料喂牛。同时,粪污还可发酵成沼气,为挤奶房的消毒热水提供热源。
“粪污是污染源也是资源。”济宁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科技与市场信息科科长吴利锋介绍。济宁市推广干清粪、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异位发酵床和全量收集还田等技术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3%。
猪场外营造生态田园
天上水鸟盘旋,田间水稻嫩绿,水中龙虾爬行……你能想象到这是在一家养猪场围墙外看到的场景吗?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任城区唐口街道的济宁嘉鸣养殖有限公司种养基地,仿佛置身生态田园。
“猪舍每天产生50至70吨粪污,全部经地下管道流进厌氧发酵罐进行发酵,沼气用于场内夏季发电和冬季供暖,沼液和沼渣转化成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种植。沼液还可以用来冲洗猪舍,既节约用水又降低了废水产生。”济宁嘉鸣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雷鸣带记者从内看到外,走到一片碧水映照的稻田时,粪污早就无影无踪了。
“爪子小、尾巴大、腹部白、弹性强,这样的小龙虾一亩地里年产200多公斤。”稻田里,王雷鸣的父亲王东岭随手提起一个地笼,里边的小龙虾已经爬了半笼。猪场流转了500亩稻田,推行“猪—沼—稻(虾)”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外封闭内循环、尾水零排放。
吴利锋介绍,济宁市探索出了“猪—沼—稻(虾)”“牛—沼—草(鱼)”等模式,实现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今年上半年,累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畜禽粪污250万吨,可减少10万吨化肥使用。
1吨粪污增值约百元
规模养殖场有条件通过先进设备和先进模式处理粪污,没有条件的中小型养殖场如何处理粪污呢?记者在山东爱福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公司从附近养殖场收集来的鸡粪,经过除臭、腐熟、造粒、功能菌吸附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变成一袋袋生物有机肥,排着队走下生产线。
“每3吨鸡粪能生产1吨肥料,出厂价每袋40元。算起来,1吨粪污增值约百元。”公司技术总监傅留义介绍,科学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环境。目前,他们已与3家养殖场达成清运协议,每天可消化100多吨养殖粪污,年产生物有机肥6万吨。
济宁市目前已建成至少10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固体存储设施和液体存储设施分别超过34万平方米和45万立方米。同时,当地聚焦养殖主体“小升规”,近三年新建、改扩建养殖场132个,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
“只有解决了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畜牧产业才有发展的基础、提升的空间。”济宁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夫靖介绍。
济宁市在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和发展模式,开展种养循环大融合,推广粪肥还田和养殖气味治理等做法,绿色畜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