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李茂斌 文化
眼下正值小麦返青,在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前王村农田里,底阁镇农技站站长杨增田正开启卷盘式喷灌机给麦田浇水。“这是一种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智能农机设备,一天下来,灌溉面积最高可达30亩,适合大规模流转的土地。”
春风拂过,小麦茁壮成长,广袤田野生机勃发。“才施完化肥,水就进了地。”种粮大户杨加彬说,“有了‘及时水’,今年丰收有保障了。”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枣庄市以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逐步通过“自主流转出租”“土地托管入股”“龙头企业承包”等方式,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如今,峄城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成效初显。
春日胜黄金。应时而作,峄城区加大技术护航农业生产,春耕跑出“加速度”,稳产提质持续发力。在阴平镇东金庄村田地里,一台自走式喷药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这是峄城顺发农机合作社在为小麦统一喷药。
这一自走式喷药机的推广使用,得益于峄城区发展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这可比人工背着喷雾器打药要好得多,得到了咱老百姓的认可。”峄城顺发农机合作社法人张立峰说,自走式喷药机每天作业可达300亩以上。
目前,峄城区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5万余亩,先后有35个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8600余份,为48个村集体增加收入700余万元,解放农村劳动力5000余人。
以东金庄村为例,全村共有耕地1202亩,实行“村党支部领办农业合作社+供销社”全流程托管的经营方式,每年由供销社进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统一销售加工、统筹推进种肥供应、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秸秆利用等农业服务,这才有了千亩原野机械忙、春耕时节农人闲的特殊场景。
峄城区瞄准市场调结构促增产。“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咱收入不减反增,小麦也不比自己种的时候差!”看着农耕机械繁忙的场景,冯永祥眉头舒展。这几天,种地种了大半辈子的冯永祥当起了“甩手掌柜”,自家的9亩田地自从托管以后,他不像以前那般忙碌劳作,时不时去田间地头“监工”,看看小麦的长势。“俺老两口也不用干活了,晚上散散步,去广场锻炼锻炼身体。”
“建议稳步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助力粮食稳产增产。”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王凌在峄城区多次实地调研中发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打破了原有家庭经营边界,实现了减垄增地、减沟增地、减路增地,增加粮食生产面积3%—6%,配合土地深翻、种肥同播、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等农业技术,实现粮食增产10%—20%。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峄城区坛山街道率先以孔村、张店村2个村为“切口”,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试点工作,实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区供销社经营服务组织+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托管给供销社经营服务组织,负责规模化经营,采取“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形式对农户进行收益分配,每亩土地保底收入800元,土地取得盈余收益后,由合作社按比例进行分红,让农民自愿当起了“甩手掌柜”。
“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让峄城区每亩地可节约生产成本20%左右,村集体可从土地整合后的溢出土地中每年增加5万-10万元的收益。然而,地是越多越好吗?如何管理?如何提供支持?王凌建议,要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明确土地基础信息并进行动态管理,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夯实基础。对于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其开展规模化经营,并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农机具应用、先进农产品开发力度,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