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张大伟 李超
春雨贵如油。2月13日平原县下了一场小雨,张华镇金玲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怀民连连叫好:“就是下得小了些,不过也很有用。”按照平原县农技人员的嘱咐,他打算三天后对小麦进行镇压,控旺转壮,提墒保水。近两年,在尝到科学种粮的“甜头”后,他把专家支的招都记在了本子上。
2014年赵怀民承包了邻村的200多亩复垦地,开始规模化种田。近三四年,他明显感受到“种粮”这件事已不同往日。他说:“以前都没敢想过种地能有现在这么多的收入。过去是凑合着种,现在是花心思种。”
正是依靠科技种田、花心思种田,赵怀民承包的复垦地越来越“给力”。这片地当初地力差,赵怀民承包下来后,用拖拉机深翻了好几遍,接着种上了冬小麦,结果第二年亩产不到1000斤。他没有气馁,按照自己的种田经验和农技人员的指导,坚持每年秸秆还田、平地、施肥,提高地力,并购买优质种子。他和妻子坚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分别评上了农民初级和中级职称。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这片地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2020年秋,德州市开始“吨半粮”产能创建,张华镇位于核心区内,各级专家更加频繁地来到田里“问诊把脉”,并指导农户怎样更加科学细致地种粮。赵怀民的微信好友里也多了不少专家。他和妻子也学到了更多管理技术,比如小麦适时镇压、氮肥后移,玉米的一增四改、一喷双减技术等。去年,这片复垦地创造了小麦亩产超800公斤、玉米单产917公斤的好成绩,赶上了很多水肥田,赵怀民也获得了平原县2022年度秋季粮王大赛一等奖。
2022年秋后,借助绿色高质高效项目,赵怀民的复垦地新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去年小麦的越冬水就用上了这套设备,因为浇得及时,我的这些小麦明显比其他地块的小麦长势好。”
赵怀民还听从了德州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的建议,进行减垄增地。他称:“垄宽由原先的5米改成10米,每条垄背缩窄30厘米。我算了算,100亩地相当于多出约5亩。”
不知不觉中,花心思种田的赵怀民已成为一位职业农民,懂技术、有眼光。他看着眼前已经分了三四个蘖的小麦说:“用科技武装头脑,种地也能有作为,能为‘吨半粮’产能创建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