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令洋
时值仲春,微风习习。站在千山山脚下,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绿意扑面而来。搁在以前,谁也想不到,这光秃秃的石头山还有变绿的这一天。
“老孙,咱再上千山上看一圈去!”3月16日一上班,枣庄市薛城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凡焕就喊着副主任孙杰,邀他一同去“巡山”。
薛城境内多山,域内大小山头137个,多数属于石灰岩山体,无土缺水,植被难以生存。光秃秃的山没有灵韵,也曾是当地生态的一块疮疤。
“你看,那几棵黑松是多年来植树造林的‘幸存树’,大部分都没活下来。”刚到山脚下,望着半山腰三五棵粗壮的黑松,孟凡焕感慨万千,给记者讲起一段伤心往事:20世纪80年代薛城依托山体发展采矿业,原先有采石场80多个。虽然在2010年之前已经全部退出,但留下了多处破损山体。
“眼前这千山又称奚公山,原是一座被开发得遍体鳞伤的荒山。因为没土没水,山上寸草不生,长势可怜的一些灌木也是靠雨水活着。”为了改变破损山体斑秃荒芜的现状,薛城区从2020年开始进行了千山片区修复治理工作,项目涉及27处破损山体,连绵15公里。两年多来,累计完成危岩体清除4万立方米、土方回填52万立方米、场区平整3.6万平方米。
如今的千山,成为周边荒山中最醒目的一抹绿意。
巡山路上,孟凡焕和孙杰不时查看去年种植的树木。在一棵透着黄意的矮小黑松前,孙杰蹲下来查看鱼鳞坑。“这坑里土少了,让工人修修这坑,再添点土就好了。”一旁的孟凡焕直接开出“药方”,这也是荒山造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为解决山上没土的问题,孟凡焕和同事们就地取材,用碎石块垒砌出一个状似鱼鳞的石坑,再往里面填上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薛城区在荒山造林中累计修筑了20余万个鱼鳞坑。
荒山上的土有了,那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山上没有蓄水工程,解决不了水源问题,种再多的树也会像往年那样“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2021年,随着枣庄市“山水林田大会战”全面开启,薛城区提出了引水上山的大胆设想,通过敷设地下水管道的形式,把4公里外的蟠龙河水引到千山,在山里开挖80余个蓄水池,彻底解决植树造林缺水问题。去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800余亩。
在半山腰一处水阀前,孟凡焕反复查看有无破损。“这关系着满山树木的存活呢。目前包括千山、叮当山、马公村北山在内的三个山体的植树造林都已用上蟠龙河水。”孟凡焕告诉记者,引水上山工程于2021年1月28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后,薛城区城乡水务局开始把水网向山顶和周边山头延伸。
“修复破损山体6200亩,新建提升环城绿道196公里,枣庄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环境更优美了。”枣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及枣庄生态环境的变化。
围着山坡走一圈,记者发现,昔日的荒山如今有树有花,还有高矮错落的灌木。
原来,在荒山披绿工作中,薛城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提出了“先绿起来,再彩起来”的方案。在造林苗木选择上优先采用乡土树种,以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干旱的侧柏、黑松等常绿苗木为主,搭配红栌、黄栌、五角枫、黄连木等彩叶树种,适当增加木槿、百日红等花果树木,使整体山林达到70%的绿、30%的彩,形成“山下有果、山腰见彩、山上常绿”的森林生态景观。
据了解,千山绿化工程计划营造生态防护林1000亩,栽植苗木22万株。目前,已开挖树坑8.2万余个,栽植苗木7万余株,完成造林面积500亩,建设蓄水池43个,敷设管网2800米,2022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32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