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郜玉华 晁瑞君 王 晗 刘 青)近日,笔者从牡丹区沙土镇相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全镇4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原来的“空壳村”变身为现在的“产业村”。
沙土镇党委书记刘保安表示,该镇通过采取“党建引领+企业带动+村民参与”的组织方式,加强规划引领,指导各村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吕庄、任桥等村取消原来签订租期过长的老合同,对坑塘、林场等重新发包,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集体经济增收达40万余元。该镇对村“三资”全面审定,将租金低、期限长、收益不对等的集体资产妥善收回后重新发包。
同时,对集体的闲置学校、窑厂等“沉睡资产”翻修后,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利用,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楼村对老窑厂土地、坑塘等资源复垦及生态修复后以招投标方式对外出租,集体增收100万元。赵屯、魏楼等7个村盘活了闲置学校等集体资产,对外出租给生产加工型企业,年均单项增收在2万元以上。沙土社区通过出租老农场土地101亩,年均增收16万余元。
“我们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佳路表示。该镇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大型果蔬种植基地2处680余亩,配套建设科技驿站,建设冬暖式大棚、拱棚、分拣车间、恒温库等农业设施116座,实现集体增收540.6万元。投资建设今月食品、板材加工等项目,镇内建成食品和木业加工全产业链,累计实现集体增收138.4万元 。
鼓励各村进行土地流转和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该镇实现集体增收的又一举措。鼓励有条件的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转包、参股等方式,实行规模化经营,赵庄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胡萝卜、甘蓝、青葱等特色蔬菜,供应给辖区的食品加工企业,年均增收8万元以上。目前,该镇各村已实现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依托各村产业优势引导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形式,发展芦笋、甘蓝、胡萝卜等特色种植,合作社将托管费用作为集体收益,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实现集体增收,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