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高峰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杨乐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从何入手抓产业、怎样抓好产业,事关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年伊始,记者深入汶上县企业采访发现,当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串“链”串出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风光”),驻企干部李宁正在为组建济宁市光伏产业联盟作最后的准备。“新风光是济宁第一家上市科创板的企业,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长质量奖。如何将这种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点’延伸到‘产业链’,带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成立联盟的重要意义。”李宁边忙边介绍。新风光将依托其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智慧储能设备等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产品,与全市36家光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解决光伏企业规模小、链条短、应用难等问题。
“让科技创新迈出企业大门,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不仅能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效益,更能带动产业驶入‘双循环’格局和‘双碳’目标的良性轨道。”在汶上县委书记高永干看来,以科技创新为点串“链”成群,恰能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效应。正因如此,汶上县实行“链长制”工作机制,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链长”,完善县专班、部门、镇街和企业四级联动机制,为产业链、企业点开展精准服务。
串“链”带来的高质量效应,不仅在于新技术的融入,还在于新方向的引领。汶上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一直受制于产业链不完整、纯代工附加值低等问题。华城百灵服饰公司是优衣库一款女装的全球指定制造商。起初,企业生产链条很难匹配优衣库对制造效率的要求。“就拿服装成衣前的布料整理来说,我们每次都要跑到江浙等地加工、回运,耗时费力。”华城百灵服饰公司负责人缪甫华说,他们急需引进专业企业,补齐链条关键环节。
汶上县针对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调研摸底,组织专班开展“补链式”招商。很快将总部设在法国的布料整理行业翘楚凯蒙引进汶上。“现在凯蒙就在我们企业附近,一个电话,面料10分钟就到。”缪甫华笑着说。目前,汶上县落实产业链发展规划制定、图谱绘制、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企业合作配套等各项工作,形成了“原料—纺纱—织布—布料整理—设计研发—辅料—加工水洗—检整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基于此,当地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现状也在逐步改变,一批自主品牌脱颖而出:七七服饰的校服品牌崭露头角,如意技术推出的海藻纤维色纺纱品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
围绕“链长制”,汶上县成立制造强市建设汶上县指挥部,组建1个办公室、3个产业专班和6个要素保障组的“1+3+6”工作架构。各产业专班编制了产业技术开发路线图、人才开发路线图和产业链招商图谱,确定9个核心产业链条,明确产业链招引补链强链目标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双招双引”活动。聘请专家成立“共创小组”,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1月8日,位于汶上化工产业园的济宁中银电化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声隆隆,车间外叉车穿梭,一条条管道连接起反应塔和产业园管网。“我们公司是一家有55年历史的氯碱企业,产品相当于化工中的‘柴米油盐’,属于基础化工原料。咱们眼前的管道就是向下游企业输送原料和能源的。”该公司财务总监康建介绍,他们不仅是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企业,而且还是产业园建成后首家进驻的企业。
汶上县瞄准这一优势开展以商招商,中银电化产业链变身“磁力链”,吸引众多“重量级”企业纷纷在资源、交通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小县城落户。刚落地不久的全球最大香兰素制造商中华化工香兰素项目可利用中银电化的氯化苯,济宁邦达化工有限公司邻苯基苯酚项目奔着中银电化的环己酮而来,省优选项目山东汉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可使用中银电化氯气6万吨……目前,产业园51家企业中一半以上是中银电化的下游企业,构成配套紧密的稳固产业链。
产业成链,后劲十足。汶上县装备制造、高端化工和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三大产业链,在此支撑下,汶上县顶住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双重压力”,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