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杨柳镇郭家铺村程宪均生产地瓜粉皮的大院里,墙边、空地上,竖满了粉皮帘子,到处都是摊晒着的粉皮。这些粉皮,是靠人手一张张旋出来的。
在热腾腾的大锅旁边,程宪均一手拿勺子,一手持旋盘,舀了一勺地瓜粉糊,倒进旋盘里,迅速将旋盘放入沸腾的热水中。他用手一转旋盘,旋盘在大锅中的开水里快速旋转着,粉糊在旋盘里均匀散开,固化、成熟。旋盘在开水中转上10秒钟左右,取出旋盘,放入一边准备好的冷水中,一张晶莹剔透的鲜粉皮便做成了。
程宪均的妻子拿起旋盘放到冷水中,熟练地取出粉皮,放到一边的帘子上。帘子上放满鲜粉皮后,便拿到院子里摊晒。即使是冬天,天气好,粉皮也能一天晒干。
程宪均说:“我们家的粉皮制作手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手工制作粉皮并不难,很容易学会。年轻的、上岁数的都能干,这活儿也不太累,一家人聊天中,说说笑笑地就把活干了。
说起传承,程宪均说,那也是以前穷时,没办法的事儿。曾经,当地人一年到头吃的,主要是地瓜,地瓜能当粮食吃,可是不能当菜吃。于是便做成粉皮,放在白菜、萝卜之类的菜里,也算是改善生活了。程宪均小时候,年年看爷爷在冬天做粉皮。“爷爷每年做的粉皮,都够我们一家人吃一年的。”他说。
“那时我们这地方,几乎家家到了冬天做点粉皮,很少有拿出来卖的,都是自家吃。”程完均说,“改革开放后,我父亲做粉皮就是为卖钱了。他一天能做70来斤干粉皮,一斤干粉皮六七张,一张能挣1毛钱。一天挣四五十元钱,来钱太快了。”
因为挣钱快,改革开放初期,郭家铺村120户村民中,有七八十户在做地瓜粉皮。“村民做粉皮时,旋盘旋上一下,嘴里会嘟囔着:‘一毛钱’,‘又是一毛’。”程宪均笑着说,“那时走在大街上,是满街‘一毛钱’的声音。”
现在,全村做粉皮的,只剩下程宪均一家了。因为机械生产粉皮太快了,价格也更便宜,手工做粉皮效益低了甚至不挣钱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做粉皮。
院内的空地上,晾晒着一张张晶莹透亮的手工粉皮。
“手工制作的地瓜粉皮,外表透亮,厚薄均匀,光滑筋道。” 程宪均说,“现在传统手工制做粉皮,逐渐被机械生产取代,但是还有人喜欢吃手工做出来的地瓜粉皮,我也能一年年做下去。”
程宪均做的手工粉皮,要比机械生产的每斤贵上一元多钱,但订单多,完全不用愁销路,做多少卖多少。
近些年,程宪均一家人,一年靠手工做出100吨地瓜粉皮,活忙的时候,就雇村民来帮忙。手工做地瓜粉皮,一年给他家带来近20多万元收入。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张天银 通讯员 杜正义 郑慧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