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大早,天刚擦亮,王加利摸起外套就径直往村南赶。“出白芽了!出白芽了!”小心翼翼地撩开土,看到红色的麦粒蹿出了细嫩的白芽,王加利兴奋地喊了起来。
麦粒发芽了。
鲍庄村在聊城市茌平区东部,全村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鲍庄村村民王加利是种粮行家,不过如今他却帮别人种地。“全村的地都托管给了省供销社,我是负责管地的8个网格员之一。”王加利说。以前他就包了200多亩地种粮食,如今更是直接管着300亩地。
鲍庄村网格员在看麦子的生长情况。
今年10月底,为解决农村“人钱地”的矛盾,茌平区以杜郎口镇鲍庄村为试点,与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探索整村土地托管模式。仅用3天时间,鲍庄村2500亩地就完成整体托管。
“第一天就签了120户,第二天完成了180户,第三天全村260多户的土地全部托管,中间还是遇到些困难。”56岁的鲍庄村党支部书记常传华清楚地知道部分村民并不愿托管或流转土地,“他们都把土地当孩子,孩子哪能扔给别人管”。
不过,为了种出规模效益,已经干了3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常传华想到了办法。“把地当成咱们的孩子,当然不能让别人养,可现在我们不光指着地活,完全可以把地当成家里的鸽子,鸽子出去吃食,吃饱了飞回来还是咱的。”10月29日晚上,常传华用大喇叭和村民们聊起了家常。第二天,最后几十户村民也在土地托管协议上按下手印。
“常书记说的在理,更关键的是大家伙都信他,这么多年他带着我们村发展地特别好。”王加利说。近几十年,从建蔬菜大棚,到搞食用菌产业,再到发展加工企业,鲍庄村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百强村”、“全市精神文明村庄”等几十个称号,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更是突破万元大关。“以前为了给蔬菜大棚防寒保暖,我们党员干部都是抱着自家床上的棉被往大棚上盖。”常传华说。虽然鲍庄村干部群众一直是一条心,但他还是没想到全村2500亩地能在3天内完成托管。
鲍庄村整齐划一的小楼和别墅。
“村里敢整村推进土地托管,是因为村民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常传华说。近几年,鲍庄村推动村企联合和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友谊建材、其鑫汽车配件、通鸿机械等4家企业,安排本村村民180余人就近就业;并大力发展回收产业,帮助全村近100户村民致富增收。
与鲍庄村签订托管协议的是山东省供销社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它为托管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储、售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及村集体收益。“村民每亩地保底收益900元,盈余部分由企业、村集体和村民按照40%:18%:42%的比例分配。”常传华说。全村土地托管后整理出路、沟、渠等集体土地250多亩,也一同放进盈余分配的“大篮子”里。经估算,鲍庄村的这些托管土地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的收益。
正因为全村土地实现集中托管,今年秋种,山东省供销社现代农业发展集团调集大批旋耕、镇压、播种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有效作业范围比传统的播种机提高了数倍。7天时间,全村2500余亩耕地从耕地到播种圆满收官,完全改变了传统耕种模式。“11月1号开始种麦子,11月6号晚8点最后一块地也种完了。”王加利分管的300亩地在村南头,为赶在大雪前种完麦子,他几乎“长”在了地里,“刚种完没多久,天上就飘起了雪花。”
秋种前整地。
种上麦子就下大雪,有些村民担心天一热、雪一化,可能把麦粒焐死。“咱领着村民搞托管,可不能比以前种的差了,保底收益不多,大伙还盼着分红呢。”因为担心麦子种不好,常传华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只睡三个多小时,做梦都盼着麦芽早点冒头。
虽说8个网格员都是经验丰富的土地种植和管理能手,可他们心里也没底。“这边地洼,雪水在地里存了好几天,昨天我们几个还拿电机往外抽水呢。”王加利担心麦子出苗不好,所以每天都往地里跑两趟,地角的土都被他扒得变了色。常传华和其他几个网格员也没少往地里窜。不过,好在不少地块的麦苗开始露头,就连最晚种的一块地里的麦粒也蹿出了白芽。
“这下没事了,下年不出意外会有好收成。”王加利对这300亩麦田如此上心,因为他的收入和麦子长得好不好直接相关,“每月基本工资1500元,如果能达到‘两季一吨粮’还有提成,最高能拿4万多元。”
常传华和网格员们碰头商量麦子的出芽情况。
红色的麦粒发芽了,喜不自禁的常传华破例喝了一盅酒,双颊红扑扑的他在村南的地头上碰到了同样“脸红”的王加利和其他几个网格员。“二哥,咱胜利啦!”王加利边掉眼泪边对常传华喊着。常传华也掉泪了,3天托管2500亩地可是803口鲍庄人对他的充分信任,这份担子有多重,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冬日寒风刺骨,不过夕阳洒在鲍庄村的麦田里和一群关心庄稼的人脸上,暖洋洋的。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郑兆雷 刘明明 常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