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天能挣60元,算上分红,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7月22日,正在房庄村果蔬基地内打工的村民李凤春知足地说。 今年67岁的李凤春因为右腿残疾,生活困难。果蔬基地筹建时,村委给她垫付2000元入股资金,让她每天在基地务工,到了年底,她还能拿到分红。
房庄村位于牡丹区沙土镇北部,曾是有名的贫困村。2017年,房庄村党支部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带来的扶贫资金,流转了350亩土地,建立起果蔬采摘基地,发展特色果蔬种植,让农民变为“股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村民通过对自家土地入股流转,一亩地可以获得1000多元收入;在作物种植、加工过程中,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获得劳务收入;合作社发挥技术优势,把原有土地进行大规模整合,通过统一种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在科技创新和协作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农民增收。”房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启新告诉记者,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村里还成立了菏青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了300多亩果树,品种包括桃树、梨树、樱桃树、苹果树等,现长势喜人。
“两年后,这300亩果树就将进入丰收期,到那时这里会成为房庄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启新笑呵呵地说,目前,房庄村已建设38个温室大棚,村民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费等三份收入,许多村民土地流转后可以到基地务工,不仅每天工作有固定工资,每年还有入股及土地分红。
逐步发展壮大的村级集体经济,让房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村里的办公场所是一排土瓦房,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俺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盖起了两层小楼。”房庄村老党员刘志权说,这两年,房庄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村里狭窄的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原来的土坯房建成了新楼房,安装了路灯,村里大街小巷天天有人打扫,不再是垃圾遍地……
支部带好头,振兴有劲头。“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是关键。”刘启新满怀信心地说,“再过两年,俺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劲头,房庄村的产业发展潜力还大着呢!”
文/图 记者李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