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大棚连片、路路相连,村内,一排排民居鳞次栉比,一道道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外,采摘园、生态观光园向游人招手,在浓浓绿意环绕下,处处彰显新农村气息。走进定陶区仿山镇徐石村,这里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勤劳的人民在美丽乡村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穷二白,近年来,该村依靠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优势,引进生态农业项目落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完成了华丽的转身,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破解迁坟难题,引进生态农业项目
“1997年,我开始担任村里的支部书记。刚刚上任时,村里没有产业,集体欠账8万余元,可谓是一穷二白。”回想起上任初期,徐石村党支部书记苏德文无限感慨,“多年来,也带领村民们建过砖厂、包过地,可是效益都不太好。”
一直到了2013年,徐石村终于迎来发展机遇。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山东旺天下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得知要“打造一座功能齐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苏德文看到了徐石村发展的契机。
然而,村里的现实却给苏德文泼了一盆冷水。“旺天下计划流转我村700余亩土地,但是这些土地里有40余座坟墓。因群众忌讳挖坟掘墓,纷纷反对迁坟,影响了工作开展。因此,也为我们村干部带来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苏德文说。
苏德文家里人得知情况后,担心和群众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纷纷劝阻他放弃企业入驻的机会。但对于苏德文来说,旺天下的入驻,是村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压力再大他也要咬牙坚持。
为了圆满完成迁坟任务,苏德文系统地学习了各项政策规定,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工作,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常年在外工作的村民赵吉平,为反对迁坟,专程回乡“找关系”寻求照顾,苏德文抓住这一机会,主动出击,做通了该村民的思想工作,使其主动迁了坟。
破解了迁坟难题,生态农业项目得以引进,随着旺天下入驻,不仅盘活了徐石村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为村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该企业采摘园招来了游客,间接带动了村里餐饮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兴旺多元产业,村民鼓起了腰包
跟随苏德文的脚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徐石村南头,“种植园区”“菌包车间”“食用菌基地”“多肉园”“研学中心”“玫瑰摄影”……醒目的指示牌彰显着生态农业项目带来的产业多元化,从果蔬种植,到多肉管理,再到黄粉虫加工,接连成片的大棚展现出蓬勃生机。
“旺天下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蔬果大棚转包业务,并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在村里掀起了一股种植热。”苏德文说,“村里群众种植草莓、火龙果、葡萄、甜瓜等,从事的行业种类繁多,顶峰时承包大棚数量达到30余座。”
在蔬菜大棚里,村民张德堂正在有序地忙碌着,谈到自己生活的改变,他的脸上忍不住笑开了花。“我已经连续6年承包蔬菜大棚了,种植芹菜、西红柿,这几年的收益还不错,不仅还清了外账,而且还鼓起了‘腰包’。”张德堂说。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群众除了土地租金外,还可以通过打工增加收入,使他们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型农民。这样能赚到钱,才能让村民住得舒服,住得安心。”苏德文说,“除了果蔬大棚,这里还有多肉基地,远近闻名的黄粉虫养殖,徐石村有不少村民在此务工,通过劳力干活,来挣一份工资,尤其是在采摘季节,游客多的时候,用工量比较大。”
据介绍,2019年,以果蔬产业为主的“有机地标”农业扶贫项目落户,徐石村再次迎来发展春天。该村进一步推进了乡村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利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问题。“‘有机地标’农业扶贫项目,占地980余亩,建设了高标准联动智能温室大棚,直接带动了附近300余名群众就业。”苏德文说。
因地制宜兴产业,村美民富幸福多。如今的徐石村,群众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方兴未艾的产业浓墨重彩地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村庄,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