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灌的无垄大田更高产,因为土地利用率更高。”“5米宽的大畦田更高产,因为浇水足,通风好,不易受冻害。”5月27日下午,在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的麦田边,种粮大户蒋振民、陈继军和曹运国就哪种粮食种植模式更好争论起来。
蒋振民、陈继军是新兖镇大南铺村村民,从2013年开始,俩人就在村里分别承包土地种粮食。现在,他们的土地承包面积加起来有10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四成多,而且均采用减垄增地的大畦田种植模式。“2014年之前,基本都是2.7米左右的畦宽,每畦田9行麦子。2014年之后,就变成了5米宽的大畦田,每畦田18行麦子。”蒋振民说,畦宽扩大后,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6%-7%,而且农机作业更方便,每亩可增产150斤粮食。
曹运国是五炉村的种粮大户,2013年承包了500亩集中连片的耕地后,随即就把畦垄全部去掉,并上了两套卷盘式喷灌设备。“这两套喷灌设备一共花了10万多块钱,能把500亩地全部覆盖。”曹运国说,用喷灌方式灌溉就没必要再用畦垄,而且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土地利用效率能提高10%-15%,且可节水40%左右,粮食综合亩产可增加150斤以上。
为持续稳定增加种粮效益,保证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2012年起,兖州区在全区整建制实施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实施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该模式以小麦“双宽”种植和玉米单粒精播技术为核心,集成应用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配方施肥、种子包衣、规范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小麦后期“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玉米粗缩病预防、“一防双减”、后期适时晚收等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双宽’种植技术,即把畦田宽度由原来的2.3米调到2.7米,改每畦8行为9行,把留套种行改为等行距种植;把小麦苗带宽度由3厘米调到了10厘米。在此基础上,玉米改人工套种为机械单粒精播,改每畦种3行为4行,把大小行种植改为等行距种植,而且小麦收割与玉米免耕播种压茬同时进行。”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王燕说,2012年之前,当地小麦畦田有2.0米、2.2米、2.4米等多种种植方式,畦背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大型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艺农机融合差;而且传统种植模式小麦采用条播,田间疙瘩苗、缺苗断垄严重,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病虫危害重;玉米套种方式播种,群体质量差,粗缩病严重,不利于高产;而且劳动力成本高。
“小麦‘双宽’种植技术有效实现了减垄增地,畦宽了就没这么多畦背(垄)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苗带宽了,播种的小麦数量增多,籽粒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分蘖好,避免了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的现象,同时有利于根系发育,增加小麦抗倒伏能力,亩均可增产150斤左右。”王燕说,这种模式和当地推广的小麦宽幅宽苗带施肥播种机、玉米清茬免耕施肥播种机相互配合,实现了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通过多年的政策项目扶持和配套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小麦“双宽”模式为主的减垄增地种植技术,在兖州32万亩麦田里基本实现全覆盖。
随着种粮大户的增多,近年来兖州土地流转率迅速提升。目前,全区土地流转率已达到80%左右。“大户为了方便大型农机进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往往把原来的畦田再次拓宽。现在,兖州大部分种粮大户都采用5米宽的畦,小麦种植9行改成了18行,小麦苗带还是8-10厘米。”王燕说,种粮散户因土地面积小,基本还是采用2.7米的畦宽。
“不用畦垄,必须搞喷灌,不然浇水不匀,产量就受影响。用喷灌的好处就是四五月份的‘灌浆水’可以控制水量,这时如果大水灌,小麦容易倒伏、患病。”曹运国说,无垄种粮也有缺点,“11月中旬那遍‘越冬水’需要大水,喷灌往往浇不透,必须提防冻害。”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兖州区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小麦由2016年的557公斤/亩,提高到570.4公斤/亩;玉米由2016年的611.5公斤/亩,提高到625.6公斤/亩。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