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县阎庄镇充分发挥电商在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探索实施了“电商+”模式,瞄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建立平台,发展电商,以阎庄镇电商产业孵化园为纽带,走出了一条以电商促发展、以电商惠民生、以电商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叫响了“阎庄电商”品牌。
创新为手段 发展新载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2014年以来,阎庄镇搭建“前店后厂”发展平台,投资1.5亿元在镇驻地规划建设了占地约11公顷的阎庄镇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前店”即园区内孵化培育区,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创新孵化大楼和20000平方米的沿街产品体验店,店内水电暖网一应俱全、服务设施完备,为初创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区域,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孵化。
截至2019年底,阎庄镇网上注册店铺2760家(其中淘宝店铺879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2.04亿元,直播平台粉丝数、电子商务交易额全市第一,渚汀村、徐家当门村、何家楼村是全市仅有的3个中国“淘宝村”,阎庄镇是全市唯一一个山东省首批电商小镇、中国“淘宝镇”。电商的发展助推实现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形成了一条销售链条,链接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扶贫先扶志 电商显身手
“困难户”宋兰东全身瘫痪,前些年什么活也干不了。有一次,母亲双手紧紧地握着宋兰东的手:“我已经快80岁了,很快就会离开人间,没有能力照顾你了,以后你怎么办?”宋兰东泪水充满了眼眶:“等老娘不在了,也没活头没奔头了,我也跟着去……”一次偶然的机会,阎庄镇电商产业孵化园创小青(山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隆来到他家里:“你会玩手机,我感觉你可以干创小店,一键分享,分享就能挣钱。”按照陈晓隆的点子,宋兰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自己建了个创小店,让他想不到的是第一天就净挣15元,一月下来宋兰东收入就达1000元,眼看着手机里的数据,滚烫的眼泪滑落了下来……
莒县中合服饰于2015年入住孵化园。目前,中和服饰共有员工130名,其中残疾人45名。入住以来,公司时时处处为残疾人员工着想,给残疾人员工安排工作。莒县中和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存德介绍说:“在公司上班的残疾人平均月工资2400元左右,统一为残疾员工缴纳保险金,中午免费就餐,住宿员工一日三餐全部免费,同时在穿衣等生活方面也给予扶持。在该公司上班的残疾人不再是家庭的累赘,很多人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适应新形势 便民促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影响到千家万户,为每个人都带来了便利,为经济迅速发展增加了润滑剂。
段玉江一家是阎庄镇大北林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和老伴在家从事农活,儿子段兴宝在家门口的一个工厂打零工,儿媳自己做生意,平时一家人都很忙,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时间购买。段兴宝拿着手机正认真地选购着孩子学习用的书本:“网上购物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管你是白天还是三更半夜,都可以上来挑选,不用担心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购物了。为了适应发展,我结合实体店,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生意逐渐火了起来。”
据了解,去年底,阎庄镇开始探索区域电商和网红经济,成功设计推出了县域电商平台创小店app。截至目前,共有注册会员26000余个,累计实现销售额1678万元,上架阎庄大米、果庄油桃、小店芦笋、长岭艾灸、小店绿茶等县域特色农产品80余种。通过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县域之内每单快递费1.5元即可实现当日送达,带动179家传统个体户拓展了线上销售业务,做活了县域电子商务产业文章,实现了网上“买全县、卖全县”。
疫路显担当 电商破难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相继采取措施,停产停工、居家隔离,产品滞销、生活不便等问题也相继而来。阎庄镇攻坚克难,力促电商成为解决农副产品滞销、服务城乡居民的秘密武器,组织优秀青年用创小店app等平台,破解了农副产品销售、购买难题。
在阎庄镇绿天使扶贫大棚基地,一个个高标准大棚内,菜农们采摘、装箱,忙个不停。按照网购订单,一车车鲜嫩的芸豆装车发货。阎庄镇绿天使果蔬专业合作社张守环正忙着给芸豆苗浇水:“面对芸豆就要成熟了,销售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村里联系了电商,现在销售已不是问题。”
日照人之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常彦磊:“我们店铺主要销售地瓜、南瓜,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地瓜如果卖不出去,就很容易烂在窖子里,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和老百姓对接,现在我们每天的发货量大约在1万单以上。”
疫情期间,阎庄镇通过电商,销售玫瑰花42990支,帮助滞销农户销售草莓6.2吨、海虹23吨、百慧牛奶700箱,大白菜、土豆、蒜薹、苹果等新鲜果蔬累计配送超过2.5万公斤。
这个以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镇,正通过电商产业“融合”城乡,并内生外延生成一种“逻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供我需,你产我买”,形成了良性循环。电商拓宽了民生福祉途径,为这个传统老镇赋予了新的生机。(通讯员 毛同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