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港采访发现:无论是研究建设规划,还是讨论发展布局,这里的决策者们总是习惯对着日照地图比划。
对接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东港始终盯住“市区一体”这盘“大棋”,“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借势发展”已成全区共识。破除思维的瓶颈,东港强势突破、跨越,活力迸发。
前不久,在全市聚力“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上,东港区评估结果位列区县第一名。
“亏本账”里算出大效益
KOL创意园区不但免了租赁费,而且一免就是三年,这为白手起家的不知品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法人徐璐缓解了不少资金压力,“省下这笔房租,正好可以补上设计经费缺口。”
如今,该公司开发的一款集合日照绿茶元素的小渔旦伴手礼,已进入试产阶段,不久便可上市。
在东港,这样的“亏本事”并不是个案。据了解,近几年,该区相继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KOL创意园区等十多个楼宇平台实行孵化创业者减免房租等扶持政策,政府因此累计多支出1亿多元。
政府不取反予,东港区主动搭钱为企业搞水、电、讯等配套,已经不是新闻。为配合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黄海明珠等诸多全市大项目建设,东港区投资数千万元,仅用15天就打通了一条1967米长的中央活力区南北贯穿路。来自东港区住建局的数字显示,2019年以来,该区仅为项目进行城区道路建设就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一个直达机场、港口、高速、高铁的“一刻钟交通圈”已经形成。
“服务项目抓发展,眼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账’。”东港区委书记王世波表示,是“亏”是“赚”,把眼光放长,要在“大账”上算明白。
亏了政府投入的“小账”,赚了高质量发展的“大账”。日照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每年“亏”掉2500万元的房租费,却赚来了65家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税收。
据统计,2019年以来,东港区37个重点项目完成省外到位资金61.6亿元,科幻谷、科技文化中心等6家中国500强企业入驻。“现在只要服务好,发展环境好,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不请自来。”东港区商务局局长李兆玉说,亏出了口碑,亏出了后劲,这本账“亏”得值。
“跳”出来的发展空间
3大工业产业园,上百家新材料、新技术企业,9座税收亿元楼,3000多个打拼创业团队,众多网红经济、数字经济……这是东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景象。
几年前的“项目建设空间受挤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掣肘,随着人们思想解绑,正在被打破。
采访期间,世界500强企业山西焦煤集团前来考察洽谈项目深度合作事宜。作为项目推进责任人,东港区副区长王霞难掩对这一项目的期待:一旦合作,将为地方带来每年数亿元的贸易额,更重要的是,有了它作桥梁,能将东港乃至日照变成一个内联20多个省市、外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交易枢纽。
王霞的言语中,代表了当地这样一个“大东港”观点:东港,不仅仅是日照市的一个区,更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应该站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审视发展、谋求突破。
打开日照地图,东港正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临港涉海产业转型示范区等众多发展战略要素的叠加交汇之处。站在日照甚至更大区域格局看东港,展现在东港人面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地。
2019年1月8日,东港区政府与日照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空间配置,实施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战略,依托大港优势,服务陆港、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临港高端服务业矩阵。
发挥海陆空交通便捷、临港临钢产业优势,东港区正在唱响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优势的四重奏,一个连接海陆空的大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创新就是生产力
创新,这是记者在东港采访时,听到频率最多的词。
2013年,由玻璃加工设备制造起家的方鼎科技有限公司毅然放弃已有的市场,向创新型、成长性的民营中小企业转型时,面临的困难重重:缺乏科研人员、缺乏技术、开发前景不明朗。
对传统产业来说,不创新就意味着选择被淘汰。创新,虽有风险,但更充满机遇,利大于弊。方鼎决心冒这个险,闯一闯。在粗放工业产品尚未饱和期,当时东港一大批体量小、科技含量低、抗市场震荡能力弱的传统企业选择了转型。
如今,“苦”过之后的方鼎却挺直腰杆,在国内外市场上潇洒起舞:其研发的TPU、SGP、PVB高性能夹层玻璃胶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远销法国、西班牙、荷兰等68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东港区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仅去年就完成工业投资3亿元,实施“两化”融合、机器换人项目8个,上云企业137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家,方鼎科技入选省级“瞪羚”企业。创新,所带来的绝非仅仅那组可观的GDP。
如果说科技是创新的核心动力,那么人才就是核心动力的源泉。近几年,东港区围绕提升创新能力,接连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谋求产业升级的突破。
仅在2019年,东港区就引进创业人才(团队)4个、创新团队8个、创新人才67人,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