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土地辽阔,却因为土地盐碱流转不出去;农民“上”了楼,却因为没有集中供暖“冷”了心。现在,这些难题被东营市自然资源局驻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王峰和他的乡村振兴服务队逐个解决了。
12月7日,是农历大雪节气,鲁北大地寒风凛冽,东营市自然资源局职工王峰早早来到河口区河口街道地热井施工现场查看情况。山东地矿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刘桂仪告诉他:“昨晚钻井深度已经突破1000米了,再有一个月就能竣工验收,估计水温能达60摄氏度,保证居民过一个温暖的春节没问题。”这句话,给身为驻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的王峰吃了颗定心丸。
河口街道过去属于农村,随着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从平房搬进楼房,取暖成了一件头疼事。因为没有集中供暖,大部分农民难以温暖过冬。
今年下半年进驻以来,在王峰的带领下,该服务队结合片区地热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协调有关单位,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片区内首口地热井于11月份正式实施,预计井深1750米,同时建设回灌井,可实现取热不取水、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高效供热模式。仅此一口井,即可满足8万平方米社区村民生活采暖需要。并且还能为大棚种植、养殖维温伴热等提供能源支持。
另外,去年村集体把全村3000多亩耕地通过土地整理,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由于土地盐碱,就是找不到承包方,无法实现土地流转。了解这个情况后,该服务队经过调研,发现这里药材资源丰富,享有药用植物资源150余种,其中优质药材近20种。
“能够自然生长,人工种植应该也没有问题,但是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用数据说话。”抱着这样的想法,服务队找来了专业机构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评价结果是种植前景广阔。消息发布后,一些企业纷纷表达承包经营意愿。于是,以艾草、酸枣、益母草种植及加工为重点的黄河三角洲中草药种植基地一期项目顺利启动,其他项目也纷纷落地,可带动片区集体年增收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吴文峰 李祥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