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行走在小纪镇西金碃村,平坦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路灯、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们在太阳下拉着家常,一片悠然恬淡。
眼下,寒风有些凛冽,但63岁的张忠杰心里却暖洋洋的。过去因常年疾病缠身,家庭生活十分窘迫,一度成为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自2017年以来,张忠杰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按照帮扶规划开始种植谷子,从最初的1.5亩扩大到今年的4亩地,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如今,张忠杰一家彻底摘掉了贫困户帽子,逐步迈入了小康行列。
拔穷根,找准脱贫致富落脚点
西金碃村位于小纪镇东北边缘地带,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因地势较高雨水几乎存不下,村里甚至连条河都没有。土地贫瘠,常年种植粮食作物,效益极低,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经济的落后留不住有志青年,村里常住户数仅有90户不足200人,他们依旧沿袭着落后的农耕方式,种地打粮,成为众所周知的“空壳村”。也因此,西金碃村在2014年被认定为我市4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人口流失,是制约全村增收致富的重要瓶颈,必须从根本出发,彻底改变这种生产模式,找准能够带动全村致富的优势产业,让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村支书张忠和下定了决心。
定产业,打造脱贫致富发力点
根据西金碃村的实际情况,2017年在市扶贫帮扶责任单位海阳市人民医院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先后投资12万多元帮助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卫生室,又争取了2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为村里硬化了道路,让这个落后的小村庄改头换面,村民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发展产业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村及时邀请镇、市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考察指导,“西金碃村多为山丘薄地,土壤瘠薄,常规农作物产量收入少,只有种植耐瘠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杂粮作物,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技术人员得出结论。为此,在市农技站的技术支持下,将西金碃村作为优质特色谷子生产基地进行打造,发展优质、绿色、特色谷子。
同年3月,市农技站积极联系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优质谷子新品种——济谷19号、济谷20号,并在4月份无偿把谷种发放到村民手中,5月份农技站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及怎样呵护谷子的成长。“以一亩花生为例,亩产350公斤左右,每公斤5元,亩毛收入不足2000元;而新品种谷子的亩产将达到300公斤-350公斤,每公斤8-10元,亩毛收入达3000元以上。”技术人员姜常松给大家算了一笔增收帐。
当百余亩谷子在西金碃村丰收在望时,棘手的问题又来了,如何打开销售渠道?村两委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8年村里成立海阳市金灿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成功注册“碃金”商标。目前正紧锣密鼓地为谷子办理绿色食品认证,把西金碃村的特色谷子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农产品”,从而拓宽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截至到2019年末,全村98%以上的农户均参与谷子种植,产品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年销售毛收入4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生产、管理、销售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全村脱贫致富。
如今,西金碃村犹如它的名字,在石头上长出了“金子”。
谋规划,巩固脱贫致富新成效
在扶贫的道路上,仅靠改变种植结构是不够的,只有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土地效益。“未来,我们还想把单纯售卖谷米方向延伸到深加工,比如小米粉、小米饮品等……我们村还是一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也是发展方向。”村支书张忠和的脑海里已绘制好了西金碃村未来的发展蓝图——“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除了种植谷子,去年西金碃村还建设了36KWp的光伏发电站,两年发电8万度,预计收益在2万元左右。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让村民的钱袋鼓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一项项有利的脱贫产业,犹如一粒粒致富的种子,撒播在西金碃村的大地上。未来,西金碃村将在稳定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通讯员 于明臣 记者 修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