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庆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成为我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承载着农业转型升级、助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国字号’荣誉收入囊中,对庆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说。
工业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产业园
“政府搭台、企业投资、相关部门支持,各产业主体融合互动、合力助推农业前行。”当前,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势头良好。
然而补短板的工作依旧任重道远: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经营模式相对落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高等等。“补齐农业短板,要跳出狭隘的种植业视角,通过全方位发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打造新动能。 ”庆云县县长孙洪昌说。 2018年,园区正式启动建设,规划了“一心一带三区一集群”布局,即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农业观光旅游带,加工物流区、古枣树文化旅游区、蔬菜标准化种植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集群。在去年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今年又成功跻身国家级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5亿元。
与以往归口农业农村部门管理不同,庆云县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升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推进,成立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牵头,县委宣传部和县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等7个部门及相关镇参与,统筹整合资源、形成政策“洼地”。
产业园规划建设15万亩,包括东辛店镇全域、庆云镇大部分、尚堂镇西部,形成一个“无围墙,有界限”的闭环区域。无论是基础条件、设施装备,还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为庆云农业高质量发展树起了风向标。“我们把推进工业升级的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园区的管理、运营、产业建设都按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运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等现代生产要素在这里集成,能有力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王晓东说。
“有形之手”全方位服务产业升级
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投项目、搞经营,市场说了算。政府的“有形之手”,专心做产业升级的服务者和引路人,其中,做足土地文章、推出区域公用品牌、提供一条龙服务,是“有形之手”的发力之作。
一方面土地稀缺,另一方面不少土地因“碎片化”而闲置浪费。为改变这一局面,今年1月,庆云县牵手省土地发展集团,共同出资成立鲁坤润庆公司,开展土地综合开发,乡村振兴及相关产业投资、开发运营等。通过政企联手、优势互补,解决县域内土地整治量大面广、资金短缺等瓶颈难题。目前,尚堂镇、严务乡、徐园子乡等土地整治项目相继开工。
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庆云县今年可新增耕地近万亩,未来3年,能实现规模化流转、方田化改造的耕地可达40多万亩。
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高效经营?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水肥一体化农田10030亩,其中产业园内7400亩。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华北)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院落户庆云,对农业环境进行长期监测,目前已设置了9596个土壤定位监测点位;县里投入300余万元,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16处乡镇食品快检室、监管站,配备382名村级监管员,形成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环境、肥药、农产品品质,样样受“监控”,政府由此有了为农产品质量“背书”的底气,2018年,庆云县在全市率先注册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食在庆云”,县域内,通过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均可使用这一品牌。
尚堂镇政府驻地北部,处于产业园标准化种植区,这里也是庆云县三农综合服务中心的所在地。中心占地300亩,总投资6000万元,面向三农的服务窗口、农业招商企业的总部以及智慧农业运营中心、检测中心等均进驻三农综合服务中心,是全县为农服务中枢,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完善的配套、贴心的服务,激发了企业投资热情。在7月5日举办的庆云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暨乡村振兴项目推介会上,12个农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
主导产业为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晋级“国字号”,靠的是蔬菜和小枣两个主导产业。
东辛店镇位于产业园核心区,目前有菜农500户,大田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蔬菜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以取得地理标志的“大叶香菜”最为出名。
“高科技”无疑是产业园内最亮眼的元素。 2017年水发田园综合体项目引入后,陆续建起了智能温室超级大棚、连栋塑料大棚、智能玻璃温室、日光温室等各个层次的设施蔬菜项目。
在水发田园综合体智慧大棚内,蔬菜生长管理实现全自动控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人工补光、熊蜂授粉……最顶尖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里集成。大棚一侧的大数据中心是大棚的“大脑”,大棚升降温、二氧化碳和湿度控制、水肥浇灌量等均由计算机控制,相关数据被收集在大数据中心。“通过比对分析数据,我们可以预测西红柿100天以后的生长状态,预期进行精准的小气候控制、水肥供给等。相较于卖产品,输出过硬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是未来企业最大的赢利点。”山东水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周伟健说。
目前,庆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根据规划,项目实施后至2023年,产业园内蔬菜种植面积将扩充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占基本耕地的45.8%,鲜菜及蔬菜加工产品年销售额2亿元,带动全县8万余亩蔬菜提档升级。
庆云县鼎力集团是小枣深加工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王俊兰表示,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将助推当地小枣产业与行业顶尖水平接轨,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打响品牌。“下一步,我们会在枣树种质资源保护、小枣深加工、古枣树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让金丝小枣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提升价值。 ”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翟玉祥表示。
联农带农为本,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我在基地干了5年,能熟练掌握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去年,我自己承包了一个棚种石斛,土地流转费加上卖石斛苗收入,年收入可达5万元。 ”7月10日,在位于尚堂镇的沃森科技农业示范园大棚内,承包户杜荷琴说。
尚堂镇农民原来大多种植小麦玉米,虽说不愁吃穿,但生活并不富裕。想增收,却苦于缺产业、没技术。自引入石斛种植基地后,每平方米大棚可产石斛鲜条0.4公斤,每公斤鲜条市场价1800元,产值是普通粮食的几十倍。
目前,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建起200个石斛种植大棚,与周边6个重点贫困村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协议,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方式,2015年以来为贫困户分红60余万元,与991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
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姓农为农兴农,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是根本。因此,利益联结机制的绩效目标格外“硬”。为把以农为本,共享发展的创建原则落实到位,庆云县坚持联农、带农、惠农、富农、兴农导向,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利益联接机制,真正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利益。
当前,产业园内农民主要靠什么增收?分析原因,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杨全华表示,一是土地流转收入较高,二是不少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起长期购销关系,三是一些农户有稳定的入股收益。此外,产业园内推行绿色生产模式,节水节肥降成本等举措也促进了农户增收。
杨全华表示:“在培育龙头企业、做强专业合作社、帮扶产业大户的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企农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让企业和农户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根据规划,至2023年,产业园总产值将超38.4亿元,主导产业蔬果总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5.5%,农民年均收入超过2.6万元。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张秀葵王凡存吴思远
航天绿园生态园千亩枣林。记者周坤摄
◆短评
搭好平台更要唱好戏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平台,政府和企业在平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搭台要尽责、企业唱戏要尽力。这就要求政府把好顶层设计的“方向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制定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打通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园区的通道,引导撬动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集聚。企业是产业园的主角,要突出自身优势,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避免有生产无产业。同时,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企业、小农户在产业链上谋发展,让整个园区形成龙头带动、大小协同,处处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
合力唱好产业园这台“大戏”,需要把握好引资源、用资源两个关键环节。引资源上,要立足自身禀赋、发展阶段、产业需求等,紧盯强链延链补链,科学选择项目;用资源上,要按照各自优势,进行有序分工,让各方资源在融合中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强大能量,突破发展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