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彩椒登上“中欧班列”
东阿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座座大棚立了起来,村民富了起来,腰杆子才挺起来。陈集乡李庙村过去交不起公粮,现在成了葡萄种植专业村,牛角店镇北张村引进山东绿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大棚蔬菜,改变了收入单一的状况。
小葡萄成了致富果
3月8日,来到陈集乡李庙村,刚一进村,就看到不少村民忙着铺设水管,给葡萄大棚和麦田浇水。在李庙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亮的葡萄棚内,葡萄树上长出了几片新芽,几乎每棵葡萄树上都挂满了细小的果穗,再过一个多月,这些果穗就变成了紫黑色的藤稔葡萄。在葡萄棚的架子上,安装了两台小小的智农通设备,李玉亮说,别看这个智农通不起眼,却给他帮了大忙。“这是个自动放风设备,只要设定合适的温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大棚的塑料膜就会自动卷起给葡萄棚放风降温;如果低于设定值,葡萄棚塑料膜就会闭合保温。不用再靠人工经验来判断了,并且也大大减轻了劳动量,自己在家里就能看到大棚内的温度,十分方便。”李玉亮说。李玉亮和妻子两个人管理两个葡萄棚,两个葡萄棚年收入三十来万元。
李玉亮说李庙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当属李田青,他夫妻二人种了五个葡萄大棚,年收入五六十万。56岁的李明新也是种葡萄能手,他种了8亩葡萄棚,一年收入20万元。通过种葡萄,李庙村的贫困户李明哲也脱了贫。全村八百多亩土地,除了不适宜种葡萄的地块外,七百多亩的土地上长出了208个葡萄棚,97户村民成了种葡萄的土专家。去年全村葡萄交易额接近2000万元,全村496位村民的总存款额接近一亿元。而在2008年种葡萄之前,李庙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村民们仅能维持温饱。现在李庙村一百来户村民,全村拥有小汽车110辆,五十多户村民在县城买了楼房。春节前,李庙村还有十几户村民全款在陈集乡政府驻地买了楼房。
李庙村的葡萄大棚种植势头还带动了附近六里村、胡楼村等多个村庄的村民发展大棚葡萄种植。
彩椒踏上“中欧班列”
与李庙村种植的葡萄不同,东阿县牛角店镇北张村的农田里长出来高七米多的大棚,这些大棚全部安装了自动卷帘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物联网摄像头,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生产过程可追溯。
春节前,这里大棚出产的彩椒踏上了“中欧班列”出现在了俄罗斯人的餐桌。去年12月份,俄罗斯拉姆斯托尔连锁超市驻北京代表马克订购的这批彩椒,最高单价卖到了44元一公斤,比普通蔬菜高出好几倍。
北张村如何发展起大棚蔬菜?又是怎么种出令俄罗斯人青睐的彩椒?这一切离不开“双招双引”。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山东绿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中了牛角店镇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水源。经过多次协商,北张村村委与绿洋农业决定联合发展高效精致农业。2017年10月份,北张村村民秋收结束后,流转土地两千亩,利用其中的1200亩土地建设了80个高标准新型钢结构大拱棚。据绿洋农业公司负责人于英杰介绍,一个大棚的占地为十三四亩,每个大棚的建设投资平均达到100万元。
高标准的大棚建好了,绿洋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承包给村民,村民不用拿承包费,以劳动力入股,按照大棚产出利润三七分成,公司拿大头,村民拿小头。如果利润低或者是挣不到钱怎么办?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保底协议,每亩地的保底管理费4000元。公司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选择附加值高、市场广阔的品种。去年大棚建好后,他们选购了彩椒苗,村民负责彩椒从种到收全过程。彩椒亩产近万斤,一个十亩多的彩椒大棚年销售额近百万元。
于英杰说,好的蔬菜品质得益于牛角店镇水源地的泰脉岩泉,目前优质的农产品蔬菜供不应求,公司大多采取订单模式,先与大型商超、经销商签订供销合同,再由订单安排农户种植,这种订单农业既保证了农产品品质,也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
为了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北张村村两委成员主动带头承包大棚,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双自己承包了6个大棚。3月8日,张明双告诉记者,去年他承包的6个大棚获得分成四十多万元,刨去他请的人工等费用,仍然赚了将近30万元。村民张庆忠一下子承包了4个棚,也挣了十几万元。来自天津的“90后”小伙儿李艳昆承包了绿洋农业11个大棚,也挣了不少钱。3月8日,记者采访时,新加入的承包户王永信正带领村民卸西红柿苗,这批水果西红柿苗马上就要种进备好的田垄里,王永信承包了12个大棚,他对这种发展模式充满了信心。
去年东阿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5.1万亩,养驴规模达到4.4万头。建设高效集约温室大棚3484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合作社65家。东阿县长马广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东阿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今年力争新增家庭农场5家、农民合作社20家。推进农业科技化引领,今年将完成2处高标准示范园区、3000个高效集约温室建设任务,培育科技示范主体300个,组建县级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