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松刘丽莹黄浩珉
尽管是三伏天,但省纪委派驻临邑县临邑镇后庞村党支部书记牛德锋每天都要到红宝石葡萄种植基地转转,察看葡萄长势。目前葡萄长势良好,预计年收益可达20余万元。
在临邑县,像牛德锋一样,6名省派村党支部书记行走于街坊邻里之间,为村民排忧解难;踏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为新农村建设勾勒美好蓝图;奔波于省、市、县,竭尽所能为农村发展争取项目和资金。
目前,省派临邑县的6名村党支部书记已在各自驻点村工作了半年时间。以前很少接触农村工作的他们对这一“新岗位”从手足无措到得心应手,期间的转变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们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使这些贫困村有了新的发展动力。
强班子,把涣散人心“拢”起来
“冀书记来了以后,定期开展组织和群众活动,党员群众参加的积极性很高,会上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孟寺镇枣园村老党员李方塘说。
上任伊始,摆在省派书记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整顿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在2017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6个驻点村都因不同原因没有选出合格的当家人。为保证村里工作正常开展,之前由镇管区干部临时兼任村党支部书记。6名省派书记明白,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村党支部不能缺位,村里工作要想开展得顺顺当当,必须组建起党员群众信得过的村“两委”班子,尽快把涣散的人心“拢”起来。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为此,枣园村省派书记冀晓群首先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抓起。通过深入走访谈心,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等方式,在党员群众推荐、认可的基础上,顺利组建起了村“两委”班子,健全了党组织生活,先后召开了10余次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发展、解难题,找准枣园发展的症结所在。同时,他深入挖掘、吸引村里有见识、有能力、热心村务的年轻人进入村委会,积极培养后备村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来枣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间只有两年,因此能为枣园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党组织,打造致富发展火车头,是我的首要职责。 ”冀晓群说。
像枣园村一样,其他5个驻点村的省派书记紧紧抓住村党支部建设这个核心,从各村实际出发健全村班子、规范组织生活、发展新党员,着力提升村级班子的领导能力与服务水平。目前,这6个村调整配备村“两委”干部8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0余名,培养后备干部7名,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学习考察10余次,参加人员300多人次。
靓村容,把文明村风“树”起来
走进林子镇小庞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散发清香,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进出路,外面的人来了都可能转不出去。现在四通八达,一到晚上邻村村民都来我们村遛弯儿。”村委会主任王庆水自豪地说。
为彻底改变村里出行难和脏乱差的局面,小庞村省派村支书张云震向交通部门争取“村村通”政策补贴,向派出单位申请帮扶经费,联系爱心企业免费提供机械设备,投资30万元,完成了2公里的修路工程,使村内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道路网;筹措资金30多万元,对街巷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种植黄金槐、白蜡等苗木,打造了“一街一景”观光带,在村里规划建设了水冲式公厕、休闲健身广场。此外,在沿街墙壁上绘制宣传画,内容涉及基层党建、国学文化、二十四节气等,从思想上熏陶群众养成文明村风。
张云震还亲自编写了一份义工倡议书,并贴进公开栏。“村风的改变重于村貌的改变,在公开栏张贴这份义工倡议书,目的是增强大家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 ”张云震说。在外创业的村民王明东不但免费为村里勘测绘制规划图,还将宅基院落给村里无偿使用,建设乡村记忆馆。“村里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作为村里一员就应该为村里作点贡献。”当有村民问他为什么无偿献出宅基院落时,王明东这样回答。
出行难、脏乱差是制约村子发展的主要因素。省派村支书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改善提升村级道路,加大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在前杨村,大片的绿化苗木、宽阔的南湖藕塘、成片的百果园、消夏的凉亭,让人眼前一亮,俨然一个“村中小公园”。在东苏庙村粉刷一新的墙面,充满正能量的主题墙画,为该村注入了新的生机。
6个昔日的贫困村,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缘自省派村支书的到来。据统计,省派村支书共帮助6个村修路6公里,修桥6座,打井9眼,挖沟渠2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文体活动场所6个,种植绿化苗木3万余株。
立产业,把致富之路蹚出来
“村集体没有产业,也没有收入,村民一年到头守着一亩三分地,干部群众观念滞后,脱贫致富的劲头不足……”这是前杨村省派村支书崔磊对该村最初的印象。
为帮助前杨村脱贫摘帽,崔磊采取了“三步走”:一是走出去学。先后组织村“两委”、党员、群众代表40余人到济南、临沂等地就乡村旅游、果树种植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二是请进来教。先后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市农科院等专家到前杨村为村民进行相关指导和培训,全面规划,科学论证。三是沉下去做。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听取专家授课,让党员群众开阔眼界,坚定信心。
“打消村民的顾虑,坚定他们的信心,产业项目才能顺利展开。”崔磊说。很快,占地30亩的4个高标准钢结构旅游采摘大棚建起来了,计划种植葡萄、樱桃、哈密瓜等瓜果,发展特色采摘。同时,组织创办了前杨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余亩,与省市农科院对接合作,实施“玉米+大豆”间作500亩,“玉米+花生”间作300亩,亩均可增收300元。另外,引进创客资金,建设了占地10多亩的向日葵迷宫和45亩的黄金菊花海。这几个产业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为前杨村带来集体收入20余万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