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乡村的本色,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如何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将生态负担转化为富民福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
走进宁阳县文庙街道吴村的圣地农庄生态观光园,各类智能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有机果蔬挂满枝头,生机盎然,这一切都让人很难想象,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一片采煤塌陷贫瘠区。
宁阳县文庙街道吴村有近60%的土地处采煤塌陷区,面对生态恶劣的地质地貌,吴村不仅通过旧村改造,让村民住上了小洋楼,还发挥城郊村优势,通过组建合作社、实行土地全流转、吸收村集体和企业等社会资金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将昔日“塌陷地”变成了“聚宝盆”。
动真碰硬 旧村改造聚民心
“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过上这样的生活。”村民李淑菊说,几年前,村里环境差,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她住上了新楼房,生活环境焕然一新,还在农庄里承包了8个果蔬大棚,日子越过越滋润。
让邻里村羡慕的是,如今,村里为年满60岁的老人一次性缴纳1万元养老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额外有200元的补助,可就在7年之前,村里环境差,村集体欠外债,两委班子乱、人心散,还是个不起眼的穷村子。
“一个村就像一栋楼,得有几根柱子撑着,而村干部就是这几根柱子。”吴村党支部书记李万海说道。2011年,李万海上任后制定了严格的干部工作制度,并带领干部入户走访征求意见。当了解到村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环境,村里下决心实施旧村改造。“我们要求任何干部不准参与工程建设,所有建材一律公开招标,精打细算、节约成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对村里自然拥护。”李万海说,旧村改造3年时间,村里建成居民楼20栋,90%的村民搬入新居。同时,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以村集体名义成立开发公司、建筑公司,攒下了家底,通过旧村改造,凝聚了班子、赢得了民心,为村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整合土地 规模经营兴产业
在旧村改造的同时,村里也在思考着如何鼓起村民的钱袋子。“随着旧村改造,老百姓住上楼房了,加上有外出打工的多,空出许多土地。”李万海说,党支部在反复调查论证基础上,决定把分散土地整合起来,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为此,李万海多次外出考察,先后访问过100多家农业企业。“我们发现乡村旅游有不少成功的例子,而当时宁阳城区也没有太多游玩的地方,就想把土地流转后发展成公园式的农业,同时弥补宁阳当地农业科普教育的缺失。”随后,村集体成立圣地农庄合作社,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80亩,对土地进行了深翻重整,建起了圣地农庄,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按比例分红。在农庄建设过程中,村里将村办企业盈利以及每年合作社利润,持续投入农庄建设,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硬化生产路、打机井、修建排水沟,建成大棚240多个,种植西红柿、韭菜、草莓等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引进苹果树、桃树、梨树5万余棵,采用微灌喷灌、生物防治、智能监控等技术,提升品质,实现立体种植、切块管理、统一对外销售。2014年农庄实现收入360万元,2017年农庄增收至520万元。昔日“塌陷地”变成了“聚宝盆”。
在农庄做果树管理员的村民吴海行说,土地流转前他每亩地只有100多元的收益,为了生计远赴外地打工。如今,他不仅在家门口有了月薪3000多元的稳定工作,还有流转土地的租金和分红,一年收入近5万元。据了解,目前农庄已带动村里1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产业融合 农庄“跨界”展蓝图
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圣地农庄还融入观光、采摘、民宿等旅游元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把部分大棚改造成草莓、葡萄、水果采摘园,建成观光长廊4900米、灯光长廊2000米,新建民宿客房50间、农家乐1处,养殖观赏鱼8000余尾,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食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农庄已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泰安农业公园,农庄合作社被评为“省级标准示范社”“泰安市十佳农民合作社”。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农庄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灯光节、风筝节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春节至今,已有近50万人次来农庄观光旅游,农庄成了县城的后花园。随着游客的增多,农庄的草莓、圣女果、韭菜、菠菜等果蔬采摘零售火爆。
滑雪场、滑草场、水上漂流、儿童水上乐园行走在农庄的路上,李万海跟记者介绍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农庄规划蓝图。他说:“乡村振兴就是将村子变美变强,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梦想就是把吴村打造成宁阳第一村。一产连三产,庄园变乐园,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看到了农旅融合的巨大潜力,更加坚定了在农业新六产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