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单县浮岗镇小王庄村,一座座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200个高标准建设的温室蔬菜大棚正在覆膜,即将建成使用。新建的大棚占了小王庄村耕地面积的近半,去年,该村在全市率先启动股份合作试点,村民转身成了股民。
“流转出去4亩地,光是一亩地一年1200元,已经比种地强;去年9月份开始建棚,在这里干点零活,每天拿着工钱;通过土地入股,今后合作社有了效益咱还有分红。”把祖辈耕种的土地流转出去,老王心里明白自家的收益增多了不少,4月15日,小王庄村村民王洪印指着成方连片的大棚对记者说。
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的感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单县县委书记穆杰告诉记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唤醒,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农村活力的重要制度创新。
土地能生金 关键靠流转
“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菜园的收入,抵得上十亩大田,更何况是高效大棚蔬菜,占地一亩半的大棚,每年效益在3万—5万元,分红的时候,大伙才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小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董清泰告诉记者。
改革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小王庄村耕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流转出去一半以上,2017年10月,小王庄村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成立我市首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村集体资产由集体“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
在单县,一条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案已经出台:通过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科学确认成员身份,有序推进经营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有序推进改革是必由之途。2017年,单县作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4个省级试点县之一,在东城街道办事处韩庙村、宗庙村,浮岗镇小王庄村、大范庄村,龙王庙镇黄二楼村、刘土城村等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
千亩黄桃园 花开兆丰年
离开小王庄村,记者来到了四省交界处的浮岗镇大范庄村,1000余亩的黄桃种植基地,每年春天桃花斗艳、分外妖娆。这里是黄河故道,土质贫瘠,种庄稼也成,用村民田作路的话说:“上肥料就能收点……”
57岁的田作路将家里的三亩地流转出去,如今基地有零活他就过来帮忙,一天也有60元的收入。
土质沙化严重,粮食作物的产出效益并不高,却适合种植黄桃。2016年,通过土地流转,黄河故道内的千余亩田地变成了桃园,这里实施施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新技术,灌溉的同时对作物加以施肥,并实现智能化控制。
去年底,村民按照原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也成立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后的土地,集中交由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黄桃种植,土地规模化经营给村集体和入股村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桃三杏四梨五年,明天春天,这里的千余亩黄桃便可挂果,已经和县里的罐头厂签订了收购协议,成熟的黄桃可直接供应厂家。 ”大范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守海告诉记者。
资产变股份 农民当股东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 “四梁八柱”性质,是深化改革中名副其实的 “深水区”“硬骨头”。推进这项改革,既要鼓励创新、勇于实践,又要把控方向、坚持原则,用好改革“活络丹”是关键。
今年,单县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村居基本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资格认定、股权量化和股权设置工作,60%以上的村居完成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的组建,省级重点扶贫村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如何让村民尽享改革红利,尽快富起来、家底厚起来?以小王庄村为例,该村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实现了资产变股份,农民当股东,集体资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明白,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也为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经验。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在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潮中,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湖西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 张 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