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臻本报通讯员 程 源 张计生
4月4日一大早,临清市烟店镇孟口村村民蒿敬庚便忙着上街采买清明节的东西。然而细看他买的东西,里面有吃的、喝的,也有用的,唯独没有平时上坟用的纸钱、鞭炮、香烛等用品。“可别误会,俺买的这些东西不是为了上坟,是去看俺二嫂用的。”蒿敬庚边从车上掂东西,边对记者说道。
原来,蒿敬庚的二哥多年前在部队因公殉职,被追认为烈士,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在父母的支持下,蒿敬庚也报名参军来到部队。他退役后,二哥唯一的儿子不幸因车祸早逝,于是每年为哥哥祭扫的事,就由蒿敬庚来承担。“以往上坟都会带上烟酒、鸡鱼、鞭炮啥的,今年我打算把这些都简化了,扫完墓之后,带上东西,领着孩子去看看多年守寡的二嫂,俺觉得这样过节更有意义。”
其实这种倡导移风易俗的事,对于蒿敬庚来说已经不是头一回了。2015年,他91岁的老母亲去世了,按村里原来的习俗,要大操大办,举行隆重的丧礼。家人原本也想风风光光办理,但蒿敬庚觉得自己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在移风易俗方面应该带个好头,就给两个哥哥和姐姐做思想工作,商量着丧事简办。一开始哥哥姐姐也不同意,觉得不差这些钱,但经不住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导说服,最终转变了思想。蒿敬庚忍着悲痛,连夜写下祭母文,在家中设置了灵堂,请人在灵前宣读,没有喇叭鼓乐,没请戏班唱大戏,一场丧葬活动简单而不失庄重。因为这样的做法在村里还是第一回,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蒿敬庚以实际行动为全村群众做出了良好示范。
“自己做的这些没啥可提的,不是想出风头,而是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又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一名成员,移风易俗要从我做起,不然乡亲们怎么看啊。我愿意做移风易俗的排头兵,让大家看看,新事新办也挺好。”蒿敬庚朴实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