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布双起 本报通讯员 朱腾华
“村里的扶贫大棚说建就建起来了,以后租地能有租金,我还能在里面干活挣工资,真是太好啦”,近日,阳谷县定水镇东崔村村民李恒久高兴地说。李恒久生活比较困难,如今能从扶贫大棚中受益,让他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当时上级的扶贫政策下来以后,很多经济困难但是不符合贫困线标准的老百姓过来找我,他们想摆脱贫困的心情极为迫切,为了帮助这部分人彻底拔除穷根,经过我们村委会成员的集体研究,决定直面困难,不再等靠要。这时,县里正好有蔬菜大棚开发的项目,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经过积极的申请,我们获得了蔬菜大棚的建设项目。”东崔村委会主任王金峰看着眼前的16座蔬菜大棚,满怀信心地说。“为了顺利申请到该项目,镇里作了很多准备工作,从寿光请来了农业专家进行土质测评,选出了适合该村种植的西红柿品种,并将种植绿色有机西红柿品种写入项目申请的可行性计划中。这些工作极大促成了项目申请的成功。”镇扶贫办主任孙婷婷说,“项目申请获得县里批准后,镇政府进行了严格的招投标程序,选出了具有资质和实力的建设单位,县里下拨的项目资金和建设材料,在东崔村土地流转完成后,迅速开始建设。”
这时,站在大棚旁边的一位村民说:“这几个大棚真漂亮,我咋越看越像聚宝盆哪!”这句话引来周围群众的一片叫好。
9月3日,临清市青年街道房村厂居黑毛驴扶贫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在给毛驴喂饲料。在扶贫工作中,青年街道采取党建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方式,为贫困户打开一条条脱贫绿色通道。房村厂居通过“光伏+毛驴”扶贫模式,带动30多位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薛蓓蓓 韩笑绚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员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终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用足“绣花”功夫,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之下,定水镇东崔村建起了蔬菜大棚,张秋镇王营村贫困户喝上了自来水,三十里铺镇40户贫困户变身“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的“三金”农民……贫困群众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和自信的神情,是对扶贫工作最好的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