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为黄金梨打包,分拣好的黄金梨每箱可以卖到100元。
|
□ 本报记者 赵德鑫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尤明文 吕惟攀
崇山峻岭挡不住泗水求发展、要发展的期盼,在“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循环经济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随着泗水县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循环型农业体系、工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循环型服务体系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农业生产向着生态绿色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在循环经济的改造中得到进一步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具备了循环经济奠定的扎实基础。泗水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塑造有机品牌
“又到了黄金梨丰收的季节,我们的黄金梨经过6年的有机转换,现在每斤最高可以卖到7元。”泗水县星村镇南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夏理芳向记者介绍今年收获的情况。在夏理芳看来,正是得益于“猪沼果”模式提供的有机肥料,才能有黄金梨这个响当当的有机品牌。
南陈家庄村通过建设生态大棚采摘园实现了“种植(农作物)-养殖-沼气-有机肥-黄金梨(蔬菜)”循环利用的模式。整个采摘园主要包括4个反季节蔬菜大棚、4个养猪区、4组8个沼气池。日光温室为菜田、猪舍、沼气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粪便入池发酵产生沼气可以供全村100户居民日常使用;沼渣与水混合后为黄金梨提供上好的有机肥料;沼液经过稀释后用于液面施肥,具有杀虫杀菌的效果。通过整个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药与化肥的用量。
尽管建立养殖场初期的投资规模较大,与黄金梨背后的品牌效应相比,这些投资都是值得的。“在有机认证之前,黄金梨最高售价每斤不超过4元,现在一亩地农民的纯收入可以达到八千元。”夏理芳提到,一个生态大棚采摘园,在种植、养殖和沼气的直接效果外,还为南陈家庄村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现在,南陈家庄村已经形成了“种养沼观住”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产业附加值愈加提升。
在循环型农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泗水农业经济更加突出“土特绿”特色,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6个,在全国县一级名列第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泗水县进一步发挥山区优势,突出山区特色,把农业开发与山区绿化、小流域治理、山区综合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助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在我们厂区内外,都没有普通水泥厂常见的灰尘,树叶上也没有灰尘堆积。”在济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内,生产处副处长常立指着身旁果树上的叶子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泗水人,常立见证了厂区从荒山到绿树成荫的巨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循环经济项目的改造,不仅水泥生产的废弃物排放量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也在逐步减少。
海螺水泥为生产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通过高效余热锅炉将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过热蒸汽,推动蒸汽发电机组发电,吨熟料发电量达到38千瓦时,可满足熟料生产线三分之二的用电量。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17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0.45万吨。
“泗水县在产业类型上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链较短,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我们要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泗水县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泗水县发改局局长张龙向记者介绍。
目前,泗水县已经形成四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在造纸工业循环化体系方面,山东泗水华金集团已形成了制浆-黑液-碱-制浆,制浆-黑液-白泥-水泥,造纸—固体废物—燃料—热电—制浆、造纸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材产业方面,海螺水泥已建立水泥生产—余热—发电,选矿废渣—建材等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食品工业上养殖-粪尿污染物-有机肥-农作物-养殖、废渣、果渣—无害化处理—有机肥、饲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见成效;机械制造业循环化体系上形成机电产品—修复再生—再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
泗水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良好,被人们视为生态宜居地。在张龙看来,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规划布局,循环经济将为生态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正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让泗水在“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泗水县发改局副局长孔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泗水县一直坚持“宁愿不要发展,也不要污染”的原则,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10多个大项目被拒之门外,坚决杜绝“三高两低”企业落地泗水。在污染治理上,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排查,对“三高两低”企业实行零容忍,彻底关停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五小”企业100多家。尽管财政收入直接减少2亿多元,但与绿水蓝天相比,泗水居民认为这笔钱花得值。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