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章丘铁锅,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影响下,一口“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素有‘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之美誉”的铁锅,让从古至今就有着“铁匠遍天下”之称的章丘重新兴盛起来。但随着机器化生产的步伐,昔日的繁华和大浪淘沙过后,保留下来的却是真正的传统古法手工匠人。这其中,就有非遗传承人“家传五代”的打铁人孙廷保。
五代打铁人,手艺“传家宝”
说起打铁,早年间章丘一多半人家都爱贴“风吹一炉火,铁打四方财”的对联。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从事打铁营生。除了大葱和龙山小米有名外,冷锻手工铁锅也是闻名于世。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被不锈钢锅、不粘锅所替代,几近消失。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廷保来说,用五辈祖传的古法打铁手艺锻造出来的铁锅,才是“章丘铁锅”真正的代表。“我们家五辈祖传打铁,我的父亲、爷爷、老爷爷都是铁匠,我从12岁就开始跟着他们拉风箱。战争时期,我父亲和大爷还做过枪,太平了就做农具活儿。我从学校回来也跟着学打铁。”
有着60年打铁经验的孙廷保今年已经74岁,但他每天还是会拎起锤子,坚持古法手工锻造铁锅。走进他的工作场所,除了红炉里熊熊的火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就是到处都摆满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铁锤,“锅的种类各式各样,制作工艺也不一样,不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谨认真,工具也要分门别类,否则就打不成锅”。孙廷保说,自己最早还想当医生大夫给人治病,但人的精力终归有限,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我的叔叔对我说,把铁打好了就行。“早些年在国有工厂工作的孙廷保还是八级工,有时厂子里遇到难题还会请他指导解决,孙廷保也不负众望,问题到他手里总是迎刃而解。
每口锅最少锤打三万六千次,匠人匠心是本色
一块普通的铁板,经过大火熔炼,上万次的锻造,最终变成“体如明镜”的章丘铁锅。每一次古法手工的锻造,都是向百年匠心的致敬;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坚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孙廷保说父亲曾经教育他,“今年做好活,明年主户多”。干活就要仔仔细细,每口锅最少要锤打36000次,有的甚至要更多,只有精益求精才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顾客。
“为了把锅打好,我还是按照老传统打法,主要就是‘镜面’,只有多打上几遍,才能保证把锅打好。”对于铁锅的制作技法,孙廷保有着自己的独家秘籍。“冷锻的时候必须使用鼓风机,如果不用鼓风机,杂质进去烤蓝时就会不好看。一旦鼓风机停了电,一锤子我都不敢砸。”对于章丘铁锅使用起来“沉”的问题,孙廷保时是如何克服的呢?他说,“我就把毛坯四下里打薄,中间留着略厚,这样减轻了分量,顾客们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手工锻打耗时耗力,而且产量低。机器代替人工节省成本,增加产量,但质量却无法保证。“我一天也就打一个,多了也做不了。如果我自己一个人,手脚不停最多最多能打两个,每一个铁锅上都有我的钢印。”孙廷保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有一点瑕疵都不行。之前给一位江苏客户做铁锅,客户等不及先把锅拿走了。孙廷保追出很远才赶上,因为锅还缺少最后一遍打磨。客户直说已经足够好了。但孙廷保知道,如果缺少这最后一遍打磨,用的时候锅柄很容易把手磨破。“活不好不发货是规矩,有一点问题也别想出厂,我就是这样坚持的。“现如今别人产的锅销路困难,但孙廷保的一个退货的都没有。“我只做高端产品,虽然我的锅价格高,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哪儿都有,更是远销到日本和美国。”
用文字书写传承,让手艺留存世间
匠人的制作,不会因为缺少市场而停工。但是对于非遗传承来说,手艺的延续才是真正的目的。有人学艺,无人从艺,往往是非遗传承遇到的尴尬境地。虽然也有很多人前来学习手工锻打技术,但作为打铁手艺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孙廷保心中始终有一个异于常人的想法,作为74岁的老人已经开始付诸实践。
“老一辈打铁人,火候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一切全凭自己眼力判断、手力感觉。我就想写一本书,但是自己文化不行,就一点一点记录,从选料、锻打、烤蓝等,内容非常多,每一个品种、每一个环节都不同。”孙廷保说,“现在这个岁数了,再过上几年,或许脑子糊涂想说都说不出来。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一旦失传挺可惜。有愿意学的我就传,我也不收费。希望让这门手艺,作为一项民族技艺,能继续延续下去。”
孙廷保的女儿说,把手工锻打技术传承下去一直是父亲的一个心愿,自己也在非常努力地帮助父亲传承手工锻打技术,宣传弘扬非遗文化。“现在章丘铁锅比较火,但是市场上手工锻打的技术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机器制作。我也希望能够帮助父亲完成心愿,父亲打了一辈子铁了,只要是铁他就会打,可以说是父亲的这种毅力感动了我,就希望能帮他把手工锻打这种技术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