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晨光 记者 赵晨光)遥望大海,你会想到什么?是海阔凭鱼跃的胸襟,还是水天一色的美景?但在张昭眼里,他却只想着如何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持海洋的洁净。与海为伴11年,他几乎每天都待在船上,与机器为伍,清理淤泥。直到2019年,随着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菏泽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张昭告别大海,来到了名字里都带水的“菏泽”,开始了新的征程——陆地清淤。
“别看我瘦!我骨子里全是肌肉!”
张昭是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菏泽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今年35岁的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初见张昭时,身材偏瘦的他让记者很是疑惑,他是如何在海上工作11年之久?在记者的印象中,船舶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张昭告诉记者,当初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招聘主管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别看我瘦!我骨子里全是肌肉!”这是张昭应聘时的回答,也正是这样的一句回答,开启了他的船舶生涯。
在船上工作时的张昭(受访者供图)
“海上天气复杂,且变化多端。最怕突刮海风,尤其是旋风。”张昭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出现海上旋风的时候,是全员最紧张的时候,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船驾驶到风圈周围,全员要各司其职,确保整个船的安全。”
从实习生到驾驶员,再一步一个脚印,做到部门部长、船长。“通过师傅的教诲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沉稳的性格让我在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时临危不惧,倾听他人,让我能够能快的融入集体。”张昭说,11年的海上生活让他学会最多的就是倾听和沉稳,他也将这两个品质带到现在的工作岗位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从大海的“咸水”到现在城市的“臭水”
2019年11月,张昭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从一位海上清淤者转岗成为城市清淤者中的一员,从一名船员摇身一变成为企业项目的管理者和带头人之一。
目前,张昭负责的项目是菏泽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该项目要对菏泽市城区11条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治理,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确保到2020年底32.15公里全部实现不黑不臭,其中22.15公里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张昭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以前的工作是面对蔚蓝的大海,转岗之后面对的是城市中的‘臭水’。”从海上清淤工作到现在治理城市的“臭水”,让刚刚转岗的张昭有了一肚子的“苦水”。
张昭主持菏泽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工作
张昭说:“现在的工作和海上工作差别很大,需要和很多人接触,人事关系比较复杂。”转岗后的张昭,在开展的工作的时候不顺利,到处“碰壁”,为了跟上工作进度,他不得不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对接工作,时常会因为一个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而在想是不是自己哪些管理的方式出现了问题。“自己有时候喜欢瞎想,脑海当中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张昭说。
截止到2020年5月20日,张昭带领团队,累计推进菏泽市开发区桂陵路雨水管网1244.27米,污水管网累计推进1397.71米;万花湖累计清淤完成70014m;银川路沟累计清淤16328m;小黑河累计清淤11869m。张昭告诉记者,能够用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为一座城市作出贡献,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臭水”变“清水”,变得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改变更多的是城市居民的爱护环境的心。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记者在与张昭交谈期间看到,他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两台无人机和一个单反相机,带着好奇,记者询问张昭为什么会有这样几个设备,这一问,也引来了他的兴趣。随后,张昭带着记者来到他的电脑旁,记者看到了几个大海的画面。“这些是我自己拍摄的,在做船长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船上生活变得枯燥,就用这些设备来记录我的船员生活。”
张昭介绍党建工作
记者了解到,张昭毕业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上学时期,他就喜欢用记录自己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天阅读书籍并作读书笔记,定期整理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坚持做工作记录,“我的孩子给我取外号叫‘黑叔叔’,我爱人也时常对我说,我是一个工作狂。”张昭对记者说,有些人对他这个职业只是片面的了解,认为只是简简单单的在海上航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工作,以及船上真实的生活,张昭自己在海上航行时分别创建了“活力大地,英豪齐聚”和“热血天凯”两个微信公众账号,每篇内容都充分展示了海上船员的生活。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歌词。”时至今日,张昭已经35岁了,顺风时就张开双翅飞翔,逆风时就将困难当成海浪进行冲浪,从海洋到陆地,变化的是工作的环境,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