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友燕 通讯员 赵鲁亚
他有着60年军旅生涯,曾辗转过大半个中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经历了50多次战役,参与抢救治疗伤病员上万例。他曾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小功四次,1999年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2015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他就是曹县百岁抗战老兵潘春华。
7月28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潘春华老人安享晚年的曹县康健医养福利服务中心时,他正在为该县人武部干部职工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老人虽逾百岁,满头银发,身材消瘦,精神却依然矍铄,说话条理清晰。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忆及当年亲身经历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战斗岁月,老人依然心潮澎湃。
参军入伍,英勇抗击侵华日军
潘春华1918年12月出生于曹县庄寨镇潘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少时在邻村一个破庙里上学,尽管学习成绩优异,却因家贫,高小毕业后就辍学了。此后,受在校期间抗日教育思想的影响,潘春华一心想参军报国,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为此,潘春华偷偷离家三次。1935年6月15日如愿参军后,潘春华被安排在原国民党军队第12军20师60旅119团医务所,当了一名医务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我跟随部队由藤县转移到山东禹城,守涂海河抗击日军,当时部队士气高昂,高呼‘打不败日本,喂狗也不回来’的口号。由于正值汛期,雨水较大,日本的坦克车开不过来,他们就用飞机时不时地扔几个炸弹侵扰我部。那时,我们就躲在自己挖的掩体里,部队供给跟不上,饿了就挖地里的野菜吃,渴了就喝雨水,一直坚持了近两个月。后来,我们和日军又激战了一夜,地面有日军的坦克、大炮,空中有日军的飞机轰炸,一直把我们逼到黄河边。渡黄河时,由于船少,加之日军的步步围追猛打,很多战士都牺牲了。”回忆至此,老人眼中已噙满泪水。
稍加平复心情,他继续说:“记得打开封时,我所在的团负责攻打西门,团长刘国昌是有名的抗日英雄,作战非常勇敢,每次战斗都拿着大刀冲在最前面。当时他指派一个营的兵力搭云梯上城墙偷袭日军,没想到上去后却被日军围歼,一个营的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西门战斗后不久,我们团在河南杞县与日军展开了一次正面交锋,日军用坦克车、大炮向我团发起了猛烈的火力攻击,我和卫生队的人员都拿起枪参与了战斗。那次损伤最为严重,死伤100余人。后来,我们又与日军几次交战,刘国昌团长也在战斗中牺牲了,他死得很惨,肠子都被打了出来……”
救死扶伤,自身生死置之度外
1943年日军攻击洛阳时,伤寒病肆虐,潘春华也不幸染病,几个战士就抬着他走,等把敌人被打退了,他就坚持自己走;鞋底磨破了,就光脚拄棍走。途中日军炮弹乱飞,随时都可能中弹。
“当时的战场惨不忍睹,人仰马翻,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是牺牲战士的胳膊和腿,那也是我从军记忆中见过的最为惨烈的战场。我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本该救治他人,却拖了部队的后腿,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深感内疚。”潘春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当医务兵时,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八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及消毒、外伤包扎、战地急救等基本业务技能。成为一名军医后,他始终牢记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多次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抢救前线受伤官兵。不管救治条件多么艰苦,他和战友们从未间断过为伤员做各种抢救手术,常常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战争的残酷,也深深刺痛了潘春华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职尽责,努力干好本职工作,要像白求恩大夫一样,不知疲倦,不畏艰难,不辱使命,去救治更多的伤病员。为了提高救治水平,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精益求精,他经常利用休息闲隙,刻苦钻研医疗业务书籍。无论走到哪里,他总会抽出时间来学习,平时一个十字卫生背包装的全是医疗书籍,手抄笔记本也从未离过身。
1941年,部队驻扎河南许昌时,潘春华考取了西安军医学校速成班,次年毕业分配到洛阳14军83师野战医院,任上尉外科军医。1943年,在抗击日军攻击洛阳期间,晋升为少校外科主任。1944年,潘春华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军医学校,几个月后学校迁至上海,更名为国防医学院。
1949年4月,潘春华正式参加了解放军部队。1950年,他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陆军30医院一分院和三分院救治伤病员。1954年,部队迁至辽宁兴城时改编为204医院,1955年调至沈阳军区205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
潘春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那时他和战友们多次频繁转场抢救战场上的伤病员,经常是在一个战场上刚抢救完伤病员,连休息调整的时间都没有,就要急着奔赴下一个战场。1950年冬天抢救从朝鲜战场上伤病员的救治场景,让他终生难忘。“当时一来就是几火车皮的伤员,主要是做截肢手术的,最长的截肢到大腿。那时我是主治医生,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手术台,有时身体实在撑不住了,就稍作休息再接着做手术;有时一个手术下来,尿在棉裤里都没功夫去厕所……”回忆至此,老人十分感慨。
就这样,他和战友们坚持了七天七夜。由于那次救治伤员的出色表现,他被部队记大功一次。
红色教育,38载致力推广不懈怠
1959年,潘春华在《建国10周年卫生科学成就选编》上发表了《急性肠梗阻131例临床分析》,并多次被部队评为模范医务先进工作者。1982年离休回到家乡曹县后,面对农村基层卫生条件差的现状,潘春华根据自己在部队多年的从医经验,倾心整理出了农村常见的外科病治疗方法,有效解决了当地外科患者的病痛。该治疗方法已于1999年5月入选 《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并荣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证书。
在致力于基层医疗建设的同时,潘春华还以实际行动关爱下一代健康成长。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事迹,潘春华经常深入学校,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他们讲述战争的艰苦与残酷,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一定要铭记历史,踏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国梦而努力学习。这样的革命传统教育,老人自离休后已坚持了38年。
每当想起战争岁月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潘春华就深感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平时注重养生、适量运动,喜欢看电视新闻、读书阅报和写毛笔字,在安享晚年的同时还关注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
采访临结束时,老人拉起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手说,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复兴,实现统一大业!并再三叮嘱,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听党的话,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担当的人,让祖国变得更美丽更强大,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也不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其真挚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个老革命者的情怀和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