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2017年7月,我市两名自闭症患者成功全职就业,实现了德州自闭症者就业零的突破。“希望也有企业能让我的孩子去工作,工资多少都可以,只要有机会让他融入社会就好。”市民张先生道出了所有适龄自闭症患者家庭的想法。
1 干活卖力认真执着二人已成为熟练工
将生产好的食品从工友手中接过,放入包装袋进行封包,再传到下一个工友手中……4月1日上午,在德州东方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19岁的元元和27岁的明明正在各自岗位上专注地工作,看到记者的到来,在简单打过招呼后,两人继续埋头工作。
当看到放在身旁筐内的食品剩余不多时,工友便招呼明明和元元再从后面的食品储放架上搬过来几筐备用。而元元坚持将手中的工作做完,操作台上没有任何可包装的食品时,他才起身搬货。两个1.8米的小伙子连续搬了两筐食品,丝毫不费劲。
“刚来这里工作时,工作可没现在这么娴熟。”德州新语特教学校辅助性就业老师李恩英告诉记者,两人已有1年半的工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装货、卸货、推车都不在话下。“他们俩干活特别卖力,而且认真执着,手头的工作不做完决不接下一个工作。”对这两个干活卖力的小伙子,工友们非常满意,且赞叹有加。
看到记者在与工友说话,影响工作进度后,明明便面带微笑含糊不清地向记者说“Byebye”。“他们特别用心也特别专注,当有陌生人前来影响工作进度时,他们就会以此形式‘赶’走来访者。”李恩英解释道。
2 与工友相处融洽,在家主动做家务
“刚来的时候坐得久了,元元就会发脾气,甚至打工友,几乎所有的工友都被他打过。”德州东方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俊静告诉记者,开始她分别安抚员工,后来她就将所有员工叫在一起,介绍了元元的情况,工友们从开始的愤怒、不理解、委屈到现在配合协调、相处融洽,磨合了一个月的时间,“当大家知道他们的情况后,就开始试着理解并接纳他们。”“开始他们发脾气,我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听元元的爸爸说,他爱吃糖,于是每个工友上班时,兜里都装着几块儿糖。元元一想发脾气,大家就给他一块儿糖。”李俊静说,拿到糖的元元在吃完糖后便又可以继续工作了,随着相处时间长了,她才知道自闭症患者待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不让他们活动就会有情绪。“工友们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张纸条让元元送到楼上去,其实纸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他们在活动回来后,就不会再有情绪了。”“以前做梦也没敢想过,儿子能够自己挣钱,等老了也可以领到退休金。”看着元元的变化,他的妈妈难掩喜悦,“而且每天回家开始主动打扫卫生、拖地,吃完饭后也会立即去刷碗。”她说,儿子工作之后,比以前更懂事,也更有主见,情绪都稳定了许多。
3 有更多患者想求职,就业之路并非坦途
而其他自闭症患者远不如元元和明明这么幸运。对于更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说,就业之路依然不可想象。据相关人士介绍,“据我们了解,在德州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就业的自闭症者,只有元元和明明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元和明明的就业,就像一场社会实验,也让更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之光。“我们公司属于福利企业,包括明明和元元在内,全公司共有15个残疾人士。还有很多像元元这样的孩子家长来替自家孩子求职,但公司规模有限,只能慢慢来。”李俊静称。
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若想复制此就业模式,却犹如关山阻隔。因为对自闭症者本人来说,情绪稳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三的自闭症孩子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四分之一的自闭症孩子会有精神类并发症;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你没有办法理解他的世界,他更没有办法进入你的世界。
年近50岁的张先生每天早晨吃完早饭,要送19岁的儿子龙龙去上学。作为一名自闭症患者的父亲,张先生相比同龄家长要辛苦很多。“眼瞅着孩子越来越大,总不能一直送他去学校。然而,就因为他是自闭症患者,与人沟通有障碍,比普通残疾人士更难寻找出路。”张先生无奈道。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仅在德州市新语特教学校就有29名像龙龙一样的孩子,最大的已28周岁。“眼瞅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而孩子却只能在学校里待着,真不敢想,等我百年之后,他该何去何从。”一位自闭症患者的爸爸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除了工作,就在四处为儿子找工作,“找了很多地方,有的直接将我拒之门外,有的说考虑考虑,但从来没有回音。”
4 学校开展多技能培训,为患者搭建就业桥梁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自闭症发病率保守估计约为1%,总人数可能超过1000万,并且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增长。从1982年诊断出首例自闭症患者起,至今已36年。按照我市现行政策,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支持主要覆盖0-17岁,而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出现严重断层,而职业技能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可以提供劳动就业的企业更是寥寥可数。“为了让自闭症患者能够顺利走向社会,我们为学生们每天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德州新语特教老师于娟告诉记者,除了教孩子掌握十字绣、钻石画、插草坪、为瓶盖添加保护垫外,2018年底,学校还专门派老师去洗车店进行洗车培训,“老师们在掌握洗车的要领后,学校又出资购买了洗车的装备。每天手把手教这些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多掌握一门技能。”
于娟深知,学校所做的工作对于推动全社会自闭症患者的就业,无异于沧海一粟。“但他们每掌握一门技能,就意味着将来他们离有尊严的自立生活,不再遥不可及。”她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