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全市法院破解执行难工作纪实
□记者 岳殿举 通讯员 王希玉
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由于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正常执行,被称为“执行难”,民间更有“法院白条”的说法。“执行难”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使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也会损害司法公正和人民法院的形象,影响社会的稳定。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庄严承诺,吹响了执行难攻坚战的集结号。
两年来,全市法院自觉将执行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聚焦失信、拒执行为,不断提升打击力度,全市“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至5月份,全市执行案件收案8923件, 平均办案周期为28.9天,法院期限内结案率为95.62%,执行到位金额达到6.7亿元,执行质效稳步上升。
从东奔西跑到轻点鼠标
财产查控成功率提升近五成
查人找物是执行工作面临的第一项任务,查不到财产、找不到人,后续的执行工作就无从谈起,但“案多人少”的现状成为制约执行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全市两级法院将加强队伍作为解决执行难的一大前提,结合执法办案的实战需求,建立了法官主导下1+1+N(一名法官、一名助理、多名辅助人员)模式的执行团队,目前,全市执行人员已达到295人,案多人少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
在此基础上,聊城市法院着力提高干警信息化操作能力,推开网上办案, 改变了过去“东奔西跑,耗时费力”的办案方式,将有限的执行力量从日常的查询、扣押、冻结环节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案件办结效率。
“与2015年相比,目前,聊城市单一执行案件结案时间缩短了30%以上,财产查控成功率提升了47%。”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宁照铜介绍说。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5万多人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今年6月初,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6起失信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发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明确信号,推动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失信惩戒是聊城市法院解决执行难而采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两年来聊城市逐步构建起了惩戒失信行为的“天罗地网”。被执行人一旦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名单库,就会面临不得乘坐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不得住宿(星级以上)高级宾馆,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学校等全方位限制,党员干部失信,在未履行义务之前,不允许其调动、提拔,构成违纪的由市纪委依法依纪处理,失信人系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还将被终止其代表、委员资格。
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计将56548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全市仅采取失信惩戒这一项措施,就直接化解执行案件1687件,“守信畅通无阻、失信寸步难行”的诚信理念已深入人心。
重拳出击
全面打击逃执拒执行为
执法办案始终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第一要务,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提升在执案件办结效率为首要目标,以精确打击失信、拒执行为为主要手段,制订了“百日执行攻坚”计划。
他们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会签文件,开展了打击拒执犯罪和规避执行行为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难点案件办案质效。全市执行干警放弃休假,“白加黑、五加二”,先后开展了“凌晨行动”“节假日错时攻坚”“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等一系列专项活动,在全市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执行声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5月份,全市两级法院共采取集中行动290余次,对272名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其中有146名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履行法律义务,42名被执行人与申请人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意向,全市有11名被执行人涉嫌拒执罪移交侦查,全市范围内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