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采访时,记者又来到田庄。越往里走,房屋的外观越是沧桑,一个村落的风雨百年散落在屋梁石瓦上。也许在将来,越来越多的行政村落融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是进步,但也有之必须付出的成本。
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采访进展的很不顺利,很多村民并不愿意与记者交谈。直到时间临近正午,村里的小路上也没有多少人,家家户户在忙着做午饭,烟囱里冒着缕缕炊烟。记者就在这时碰到刘梅,她正接孩子放学回家。
“其实也没啥不能说的。”这是她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刘梅今年三十出头,她和丈夫在村外工作,因为丈夫工作离家较远,每天接送孩子的事便由她来做。“早晨和晚上还行,顺路就接送了。但以后搬远了,照顾孩子会比较麻烦。”
她也计划从别处租套房子,按照补贴政策,三口之家的补贴款可以租个90平方米的房子。如若算上物业、水电费用,不少人觉得这笔钱略显不足。
刘梅觉得,钱的事倒不打紧,关键是多年的生活习惯要为此改变,心里多少感到别扭。很多像她一样住惯了平房的村民,对公寓式的楼房会有种莫名的踌躇。“住平房里院子大,自己想干什么都行,但住进楼里你还得考虑邻居的感受,就像一下子给关了起来。”
过去,她也眼红过周围拆迁的村落,可“事到了自己这”,她的“顾虑也就多了起来”。现在,每家都收到了《致村民的一封信》。可就那么一张纸,轻飘飘得如同每户村民的心情,不上不下。
“你说像我这种年轻的还好,能出去找工作,可村里那些老人,没了这片地,他们该怎么办?”
事实上,刘梅的这种纠结和顾虑同样困锁于居住在两处村落的数百户村民心头。他们犹豫着,徘徊着,等待着……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