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王 波 张小寒
“文登学”是文登地区特有的区域文化,浸润着文登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千年兴盛繁衍。
今年以来,威海市文登区下大气力发掘传承“文登学”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全力打造一个新的城市名片。
褪去历史纤尘,千年文登学重放光彩。
千年一脉文登学
“文登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文登因此得名,也为文登乡野阡陌注入文化的灵魂。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客耕东莱”,创“康成讲堂”,寓居文登近20年,注经讲学,开启教化,文登“士好经术,俗尚礼仪”“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世风兴起,并千古传承而不衰。宋代苏东坡感慨:“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至明清之时,文登有百名进士荣登金榜,创造了一榜七进士、父子同榜、兄弟连镳的科考佳话,世人为之惊叹,文登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文登学”名扬天下。
时光流转,不仅仅是士学文化,在文登兴起的忠义勇敢的红色文化、修身养德的道教文化、仁孝乐善的李龙文化等也集纳汇入“文登学”。在文登,还有羲仲宾日、测定时节的历法文化,勇于探索、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卫所文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交融,丰盈着文登学的文化内涵,在千百年的洗礼与升华之中,文登学精神逐渐熔炼出“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品格特点。
山东大学(威海)兼职教授、原文登师范学校副校长于敬民对文登学这样评价:“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孕育了文登学,文登学宫和文化教育的多渠道,造就了文登学。文登学集中体现了文登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文登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学术研讨渐入佳境
7月23日,一场以文登学文化研讨为题的文化盛典在文登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就文登学的起源、内涵、精神实质等展开深入交流。
“全真道何以选择文登?到底文登从哪些方面提供全真道以成长的营养?全真道又在哪些层面‘反哺’文登?早期全真道与文登之间的这种‘选’与‘被选’的互动历史过程,和驱动这种双向选择发生的隐动力及作用机制,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其意义特别,值得做严谨认真的发掘。”研讨会上,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姜生提出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全真道之所以生长于文登,与该区域的民众宗教素质和民风及当时的历史际遇深刻相关。
1937年12月24日,文登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几十人的红军游击队的星星之火,以天福山起义为标志燃遍了胶东大地。”谈到文登的红色历史,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办原主任张克勤难掩激动,“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毫不夸张地说,是文登风土和百姓的孕育,让天福山成为一座伟大的山、光荣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
“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具有绝无仅有的独特性,它的平民性、农民性、正义性、伦理性,截然不同于民间文学中所有神的形象,而是与老百姓的精神和生活有更多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宇宏从《少年文艺》《民间故事》等报刊上读到过不止一篇有关“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故事,至今印象深刻。在韩宇宏看来,“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直到今天,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仍不失借鉴乃至学习的价值。”
放大实用价值
学者们认为,无论从渊源和个性上来寻根,还是从其核心和真谛上来溯源,文登学文化都有着亘古不灭的文化魅力和永不过时的精神内涵。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育济也曾用“山立千秋 海生万象”八字来寄寓自己对文登学文化的认同与情感。
今年5月,文登全面启动文登学文化传承弘扬系列活动,推出包括召开文登学文化研讨会、成立文登学文化研究会、成立文山书院、编辑出版《“文登学”的故事》、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等8项专题活动,对文登学文化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宣传。
“我们下这么大的气力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博大的文登学文化中蕴含的崇文尚学、修身养德、忠义勇敢、仁孝乐善等优秀文化基因激发出来,将千年文登学打造成为文登的城市新名片。”威海市文登区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生相长,是文登学城市名片的一大亮点。即按照“文化+”思路,文登将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群众文化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打牢发展的文化根基,实现繁荣文化事业与振兴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我们的仁孝建设大步向前,群众文化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福地传奇水上乐园、中韩影音基地、大溪谷婚庆博览园等一大批高大上的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威海市文登区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依托文登学文化传承弘扬活动,文登将把文登学文化因子更加紧密地融入文登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产业开发中对其进行原真性的活态传承,通过提升文登学文化的实用价值来更好地释放文登学文化能量,擦亮文登学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