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 冀鲁豫边区的报纸和纸币用的就是鲁庄毛头纸
今年81岁的张恒明就曾经是一位造纸老艺人,年轻时,曾经作为“技师”到外地造纸厂工作。张恒明说,从前,鲁庄几乎家家户户造纸,不仅如此,鲁庄附近的很多村庄都造纸,家家户户指望造纸维持生计。在他的记忆里,爷爷那辈人就造纸,因此,他家算是“世袭”,当时,他家每天造纸做多的时候能达到200捆,每捆40刀,这在当时也算不小的产量。并且,鲁庄一带生产的毛头纸,专门供应冀鲁豫边区报社,用来印刷报纸和其他宣传品。不过,现在,没有人愿意再干这种辛苦的生意了。张恒明指着鲁庄村西头说,村里现在只剩下一家造纸的了。
张恒明说的造纸人家就是鲁清田。今年60岁的鲁清田从小就跟着家人造纸,他家造的毛头纸有麻刀纸和方纸。令鲁清田至今感到骄傲的的是,鲁庄村的毛头纸曾经为冀鲁豫做过很大的贡献。不仅冀鲁豫边区报纸用的是鲁庄的毛头纸,就连冀鲁豫边区的纸币用的也是鲁庄的毛头纸。“鲁庄的毛头纸是做过大贡献的”鲁清田笑着说。
全村只剩下他在坚持这门造纸古法
如今,鲁庄一带的造纸作坊只剩下鲁清田一家在按照古法造纸。鲁清田家造纸作坊,是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砖房。砖房里有三个抄纸用的纸槽。屋外至今有一个废弃多年的轧浆石盘,而在一旁则是用电机制动的制浆池。鲁清田说,原来都是用毛驴拉着石碾轧浆,后来,逐步淘汰了,才改用电机。
将原料搅成纸浆后,再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这就是难度最大的抄纸工序。鲁清田说,抄纸是一个技术活,抄出来的纸要均匀,厚度适当,否则,抄出来的毛头纸就不好买,甚至赔钱。“现在村里上年纪的人很多都是抄纸的行家,不过,这种活又累又脏,没多少人愿意干。”
鲁清田告诉记者,他的祖先从明朝万历年间迁到鲁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祖先开始造纸,一直传到他手里。现在,因为生意相对寡淡,鲁清田雇佣着一位抄纸师傅,每天能抄几百张毛头纸。
鲁清田领着记者到村子的池塘边,那里曾经也有造纸作坊,不过,现在只有废弃的石碾横躺在塘边。鲁清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曾经有89家造纸作坊,十年前的2003年,村里只剩下3家造纸作坊,到现在,村里里只有他还在坚持古法造纸。
鲁清田告诉记者,原来,不仅鲁庄造纸,附近的很多村子都造纸,村里废弃的很多石碾就是造纸辉煌一时的历史见证。据估计,鲁庄一带造纸作坊曾有数百户,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但是,这种辈辈相传的古法造纸术受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冲击,甚至,从此走上了式微的路途。
愿望 希望古法造纸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0岁的鲁清田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并且成为“城里人”。儿子进城工作,这对于鲁清田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不过,鲁清田有一种担忧。他担忧的是,相传近两千年的古法造纸技术后继无人。
鲁清田说,现在,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各种纸张对古法制造出来的毛头纸冲击很大,市场一直萎缩,原来的东北地区市场几乎丧失殆尽,目前只有销往河南、山西等地方,用于落后地区糊窗户、学生写毛笔字。
“一张毛头纸只卖两毛钱,扣除各种费用,利润很薄,根本赚不了多少钱。”鲁清田说,也正是这样,毛头纸生意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在鲁清田看来,古法造纸技术是祖先留给后代的一种文化,世代相传近两千年,如果从他手里失传,就是对祖宗的不孝。
而这种古法造纸技术属于中国,也属于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是的文化传播有了新的载体。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因此,中国的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令人感到骄傲的是,阳谷鲁庄正是造纸术诞生地,作为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鲁清田,在面临古法造纸后继无人的处境下,迫切希望古法造纸技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