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这部手机,更让陈发喜高兴的是,陈燕灵汇来2000元,让父母用于助学。“两个女儿都有同情心。”他欣慰地说,身在北京、福建的两姐妹时常帮忙转载求助信息。
其实,陈发喜直到现在还欠着债。
生活并不富裕,陈发喜却说:“帮学生,能做多少是多少。”
孩子们的心,被他捂热了
少年时代的陈发喜,感受着老师们的温暖。如今,他也用爱捂热孩子们的心。
五年级的小月很爱笑。无邪的笑容里,很难看出童年的阴影。
小月家住土城乡三岔口村。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患有肾病,全靠爷爷干农活来维持生计。幸运的是,她从读一年级起,一直得到陈发喜的帮助。一次家访,小姑娘拉着他的手说:“等我长大了,一定报答您。”陈发喜这样回答:“不用回报我,回报社会吧。”
雨后初霁的校园里,六年级的小兰穿着漂亮的新凉鞋。“这是叔叔阿姨给我买的。”她不知道这群叔叔阿姨是做什么的、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有好多好多人”。
小兰的父亲黄昌才已有63岁,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家境拮据。在陈发喜的带动下,宜昌爱心联盟“春晖行动”向这个家庭伸出温暖的手。去年12月,志愿者们还来到小兰家里,为她装扮房间。
房顶垂下油布,地面铺上土砖,墙壁贴上海报,再支起一张床垫,搭起一个简易衣柜。这支“工程队”的手艺并不好,然而小兰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床,第一次有了明星海报和布娃娃。她笑了,又哭了。
傍晚7点多,记者来到三岔口村。未通公路的山坳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土坯房,便是小兰的家。小路在乡间蜿蜒,雨后泥泞难行。孩子在这样的山路上,年复一年,用脚步丈量着贫困与梦想之间的距离。
土坯房黑暗潮湿,时有漏雨。装扮过的小兰房间依然简陋,却是最“豪华”的一间,小书桌上放着《格林童话》《新华字典》。黄昌才镌刻着岁月沧桑的脸上,满是笑意:“兰兰能读上书,我们感到幸福。”
屋前的田地里,作物长势正好,过去却是荒地。“这是‘爱心农场’,好心人租下3亩地,一年6000元,请我种玉米、土豆、红薯,种子和农资也由他们出钱。”黄昌才说,自己把这些关怀都放在了心里。
一根火柴,点燃了更多人的爱心。
采访中,记者未能见到“春晖行动”志愿者,只在陈发喜宿舍的墙上,见到了他们在6月父亲节送来的一面锦旗,亲昵地称他为“爱心爸爸”。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