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主渠道,“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一直广受诟病。
浙江高校招生,这几年推出了“三位一体”招生方式改革。
“三位一体”招生,通俗说就是大学招收新生,不再只看唯一的高考成绩,而是按“高校自主测试成绩+高中会考成绩+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一般按20%、30%、50%计算)计算综合成绩录取。这样的招生方式,高考分数只起到一半作用。
第一年只有2所高校参与改革,到去年已经有14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参加。只是招生人数还比较少。2012年浙江统考统招录取新生27万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的只有1400余人。
随着浙江高中新课改的推进,与之相对应的“三位一体”招生,招生人数预计将扩大;浙江高中新课改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以后高二学生参加高考的应该会越来越多。
在呼吁高考改革声里,近年高校招生模式也越来越多。比如去年浙江高考,定向招生增加了培养农技人员、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教师的试点;高职招生尝试了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
比如去年浙江大学的“启真班”,通过综合素质测试,提前在高二、高三选拔拔尖创新学生,在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被称为“小高考”的全国高校自主招生,依然对学子有着吸引力。
高校里,也出现了南科大、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鲶鱼”。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继续采用“6∶3∶1”录取模式,考生考评总成绩中,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自主能力测试成绩占30%,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占10%,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上海纽约大学则要求每个报考学生参加“校园日”自主测试,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综合录取学生。
两所高校拿出所有名额自主招生,这种方式颇受吸引,每到一地宣讲,就受家长热捧。
曾在教育部任职多年的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认为,未来高校招生,应该把选拔学生的权力完全下放至高校。“为什么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中国人呢?应该有三千把尺子,让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尺子。”张尧学说。
对于高考改革的下一步期待,是落实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到那时,是否参考、怎样参考高考成绩,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如此,高考“独木桥”才会真正变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小。
而高考自身,也在释放改革信号:教育部在今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