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 正文
   

高考已经改变的和将要改变的

2013-06-03 09:58:50  |  来源:解放日报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母亲端坐主位,村民七嘴八舌,成东青四肢趴地,低着头,卑微地乞求“我还要再考一次”——这是近期大热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个镜头。


  七尺男儿,此跪为何?改变贫穷的无奈,请求资助的酸楚,相信很多经历过中国式高考的观众,一定感同身受。

  曾经,中国式高考,是决定中国人命运的唯一出路,一辈子,成败在此一考。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跃过这道“龙门”,就能彻底改变“一代穷代代穷”的诅咒。

  1977年恢复高考是枯木逢春。那一届考生,如今已到中年,俱往矣,言辞之中充满感恩:如果不是高考,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放牛娃”云云。彼时没有复习班、没有题海战,靠自学、自拼、自练,他们赶上了头班车,成功完成“簈丝的逆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争虎斗,高考就是那座通往光明前程的独木桥,不能掉队,不能落桥。所以成东青会说,中国学生是全世界学生里最容易“失败”的,根据教育部公布的1993年的升学率,升高中近600万人失败了,考大学又有140万人失败了。独木桥之“独”,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现在,高考带来的,已不仅仅是严阵以待的举国备考。 “取消高考”、“读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主动退学”等争议纷至沓来。高考,这个伴随中国几代人的人生命题,今日何解?

  录取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如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力图给偏才空间,给素质鼓励;更加丰富的改革举措,如插班生、通识教育,力图少点“考试机器”和“高分低能”;还有更全球化的教育渠道,如海外求学,回国工作,土鳖与海龟最后殊途同归,同场竞技。

  但这些,依然只是补充。因为比起教授、校长的个人印象,中国人宁愿相信,一刀切的高考更公平、更放心。

  一边是底线公平,一边要精彩多元。矛盾的症结在于,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西方几百年的路程我们要用几十年快步走过,而几百年历史中交替出现的问题,也会在短时期内集中爆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会的信任基础,足不足以支撑大众对潜规则的怀疑?中国式高考日渐丰富的改革内涵,又能否回归和重塑教育的理想本源?

  对高考的百般挑剔,其实是期待有这么一种选拔:能够把人的价值需求和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唯如此,才能消解全社会对中国式高考的争议,以及对人才的纠结和对发展的焦虑。

  一样的制度,人们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好在今天,有学校的高考标语已不再是 “离高考还有××天”、“掉皮掉肉不掉队”,取而代之的是“生命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中最痛苦的是懒惰而非失败”;

  好在今天,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人口众多的中国学生仍然通过相对公平的高考选拔追寻梦想;

  好在今天,高考也未必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为失败者有了更多自我认同的渠道,去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深夜奋战四小时 只为百姓用上水
下一篇:报告称政府事业单位养老金是新农合33倍
 
0
 
 
 
 
推荐资讯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共富车间助力群众就业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业 多点发力点亮绿色经济
宁阳:持续壮大林果产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观走访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远”实践团参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
种下“牧草绿”,治愈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