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 珂 李 明
张春宇 赵士伟 报道
本报东营讯 近日,一艘载着1.4万吨生物航油的国际货轮,在海关的监管下缓缓驶离港口,发往欧盟国家。这是山东首次实现生物航油规模化出口。
这批航油的原料,并非传统的石油,而是人们餐桌上废弃的“地沟油”,经先进工艺处理后,最终“变”成了生物质液体燃料。相比于普通航油,生物航油在绿色低碳方面优势明显,将其掺混于传统航油中使用是目前航空业最主要的减排手段。
此次生物航油的出口企业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化工”),引进全球领先的工艺技术,建成了目前国内单套规模最大、能耗最低、产品质量最稳定的生产装置。该项目每年可处理“地沟油”等废弃油脂超过50万吨,生物航油产能达37万吨,年可实现减碳118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080万棵。
今年9月30日,经商务部、国家能源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局四部门联合批复,东营市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生物航油出口“白名单”先行先试城市,海科化工也获批37万吨年度出口配额,成为全国仅有的4家具备该资质的企业之一。
在全球航空业碳减排压力加剧的背景下,欧洲等地对生物航油需求激增。有了出口资质,企业可实现快速对接国际订单。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2025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使用量700万吨,预测2030年将达到2000万吨,2050年达到8000万吨以上,需求量将呈倍数性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今年3月19日,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所有国内航班将常态化加注掺混1%的生物航油混合燃料,预计全年添加量5万吨。后续,应用试点将进一步向全国省会机场延伸,重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航空密集区域。中国也将成为重要的生物航油消费国。
生物航油出口“白名单”政策出台后,东营海关与商务、发改、市场监管、税务、外汇等部门联合成立工作推进专组,制订并上报配套监管方案,多次现场考察专项优化出口货物的监管通关流程,为新产品快速通关奠定基础。
“针对企业生物航油出口面临的政策堵点,我们开展专项政策调研,多渠道向上级部门建言发声,相关诉求获得有效反馈。”东营海关党委书记、关长刘永华说,同时,依托“关长送政策上门”“关企直通车”,定向推送规范申报、合规检验等通关政策解读,开展应对外贸摩擦培训。
随着首船生物航油的顺利出口,东营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品牌效应正逐步放大。以海科化工为核心,一条覆盖原料回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储运出口的绿色能源产业链,正在东营加速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