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子强 通讯员冯宇馨报道)近日,全省城市水务技术交流会在滨州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近年来,滨州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构建起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财政撬动、债券发力、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多元筹资渠道,实施工程150项,不断夯实城市水务发展基础。
做实水民生,提升城市供水品质。将提升城市供水品质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全力推动“水源头”到“水龙头”全面升级。安排部署城市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制定《城市供水规划》《二次供水管理规定》《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移交管理办法》;更新改造市政供水管网206公里,12家城市供水厂实现超滤膜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完成252个小区改造供水管网、二次加压设施并更换智能水表先行先试;21座城市供水水库全部划为水源地保护区,建立水厂日检、县级月检、市水务部门和卫健部门抽检“四级检测模式”,积极推进供水公司直管到户,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开发管网GIS一张图,实时监测水压、水质、水量。
守牢水安全,夯实城市防汛体系。全市按照“工程建设补短板,数字赋能优机制”思路,坚持系统治理、污涝同治。改造清淤雨污管网1400公里,完成83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清淤排涝河道350公里,主城区建设29处水系连通和93处快排通道,打通潮河与徒骇河4个连接段并建设强排泵站,排水效率翻倍;强化数字赋能,建成城市防汛孪生模型,开发数字防汛平台,实现雨前“四预”推演,雨中远程控制49座闸门、6座拦河闸坝,雨后5架无人机高空巡航;制定《城市防汛工作手册》《城市防汛地图》,成立10支网格队伍和应急处置队伍,建立防汛大厅运转机制,通过数字平台精准指挥、远程调度。
推进水利用,激活城市“第二水源”。将再生水利用作为推动城市节水突破口,全链条打造再生水“规划—开发—管理—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建设,将再生水利用列为全市改革“破零”事项,系统布局再生水配置;完成1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达到准Ⅳ类标准,谋划建设年生产能力927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工程体系,6座再生水厂投入运行,6座再生水厂正在建设,配套管网105公里;出台《滨州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将再生水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目前全市57家重点工业企业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3270万立方米,增幅达65%,同时再生水普遍应用于绿化、环卫等市政杂用领域,再生水已成为滨州城市发展的“第二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