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傅军
本报4月24日讯科学高效的财税政策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记者自4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强化财政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从聚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绿色创新、人才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财政保障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推出28条政策措施,每年拿出约50亿元“真金白银”,“加码”培壮新质生产力。
在聚力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并给予经费支持。强化技术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对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在聚力支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聚焦“10+1”创新型产业,实施“一产业一基金”,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在聚力支持绿色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聚焦支持工业、能源、农业、建筑等领域绿色转型,落实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给予贴息。
在聚力支持人才工作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统筹现有各类人才补贴政策,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支持提升人才引育质效。
在聚力支持体制机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机制,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等政策工具,支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聚力加强财政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统筹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资金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用足用好专项债券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积极争取财政部专项债券额度支持。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在发布会上介绍,自去年以来,市财政围绕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强资金统筹和政策集成,推动以产业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减税降费退税114.2亿元。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一方面,全力争取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争取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亿元,支持全市工业领域10个项目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2024年累计发放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近4000万元。另一方面,统筹资金加大技术改造奖补力度,2024年市级财政投向企业技改的资金达10.97亿元,带动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9%,上拉全市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名。
青岛财政积极支持新兴产业激活“新引擎”,将新兴产业园区作为打造产业新赛道的关键抓手,累计向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8个新兴产业园区拨付市级资金14亿元,支持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2024年8个园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营收规模过百亿的园区增加到3个。
青岛财政还全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自2025年起,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连续5年增长10%以上,2025年已按增长15%安排预算。
大力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种业振兴等领域分别设立“硕果金”“人才金”“种子金”,变“财政拨款”为“股权投资”,变“一次投入”为“滚动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海洋创新药研发、超算运维、新能源山东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累计以10亿元财政资金带动27亿元社会资本跟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本助力。市财政局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抓手,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围绕“10+1”创新型产业设立基金,集聚形成金融资本支持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基金群,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投资服务。
截至目前,市政府引导基金以191.3亿元认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144支基金,认缴规模1459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近8倍。市政府引导基金还加强与中央、省基金联动,争取与国家级大基金、省级引导基金及央企、省属国企等合作设立基金,其中,15支基金与国家级大基金合作,32支基金与省级引导基金合作,共吸引资金超130亿元,重点支持前沿科技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