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青
今年是港口整合的第五年,也是我采写港口新闻的第五年,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到“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在我眼中,山东港口整合实现了1+1+1+1等于N的化学反应,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2019年8月6日,在青岛,我见证了山东省港口集团挂牌成立,至此山东沿海七大港口实现整合,开启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的发展新篇章。
五年来,山东港口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台阶、突破17亿吨,集装箱量超越4000万标箱,全球沿海港口前十位中山东占据3席,海向航线总数达到357条,密度和数量居北方港口之首,陆向建设内陆港51个、开通班列101条,海铁联运箱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
以“智慧绿色”为关键词的新质生产力,也在港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久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十一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这背后,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是关键。
与青岛港遥遥相望的潍坊港“绿意正浓”,源源不断的绿电正从海上来。今年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目前已形成“风光储一体化”、“零碳”能源结构,力争在行业率先打造以“全物流链绿色低碳发展”为特点的“零碳港口3.0”示范区。
跟进港口新闻的这五年,让我对港口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立足山东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合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RCEP经贸大通道,为我省“走在前、挑大梁”提供坚实支撑,山东港口大有可为。
在最近一次采访中,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说,目前山东港口构建了“1+4+12+N”发展架构,在一步步转型升级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当前,山东港口正重新定义港口,创新集成“港口+物流+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资源要素,加速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我看到了很多鲜活可感的港口人的故事。说起港口,就不能不提“人民工匠”许振超,不能不提“连钢创新团队”,不能不提奋斗者。不管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还是“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我感受到一代代港口人传承工匠精神,人人争当奋斗者,为建设世界级港口群贡献力量。
这样的奋斗精神,也会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