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为了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局面,不再只是“为他人作嫁衣”,国家提出“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战略。为此,众多中国品牌企业启动“出海”计划,也有很多企业选择更为高效的“捷径”——海外并购,比如吉利汽车拿下沃尔沃汽车。说起海外并购,青岛企业特别是优品企业,近几年一直力度空前,频现大手笔,从海尔收购三洋电机、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裴雪派克,再到海信拿下东芝映像、日本三电……如今的青岛企业正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在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成熟品牌、完善渠道、广阔市场的同时,加快构建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一体化产业链生态,不断提升青岛企业的竞争力。
海尔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说起海外并购,追求利润是企业最主要的目的。然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更迫切的需求,就是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以海尔为例,早在1998年就开启国际化战略,1999年,海尔美国工厂已经开建,迈出了海尔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步。2年后,海尔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冰箱厂,成为中国白电企业首次实现的跨国并购。但一系列动作之下,海尔在海外的市场占有率却并没有快速攀升。彼时的海外市场依然是日本、欧洲等家电品牌的天下。例如在东南亚,日本品牌家电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借船出海”成为不错的选择。2011年7月,海尔集团与松下电器旗下三洋电机达成初步协议,斥资约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7亿元)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电业务。完成收购之后,海尔实现了Haier和Aqua双品牌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的融合发展。在2012年初,海尔开始在日本市场实行双品牌运作机制,在日本本土同时销售来自三洋电机的AQUA品牌和海尔自主品牌。据公开数据显示,收购完成后的一年内,海尔在日本的销售额增加了4.5倍。
同样的案例还在美国上演,虽然最早在美国设立工厂,但海尔在美国的市占率并不高。而且由于早年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制造较为低端、缺乏创造力的传统认知,也让海尔品牌影响力受到影响。相比之下美国通用电气旗下的通用家电在美国却是明星一样的存在。主因是通用电气在美国深度绑定建筑行业的头部公司,近乎垄断了美国装修市场中涉及电力的项目。2016年海尔发布完成对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的收购,通过此次收购海尔迅速扩大了在北美的家电市场份额。
当然不仅仅是海尔,另一个青岛家电巨头海信集团,2018年收购东芝后,在2021年东芝和海信双品牌日本市占率达到了28.1%。同年,海信收购欧洲高端白电品牌古洛尼,仅用18个月即扭亏为盈,并在捷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欧洲市场稳居第一。
海信顺利跨界转型
今年8月,在海尔胶州厨电工厂,这里的技术人员曾向记者演示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技术人员将一台电机沉入水中,这台电机不仅能够维持运转,同时保持稳定的姿态,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台电机出自斐雪派克,这家新西兰国宝级的家电企业于2018年被海尔收购。而这台电机,不仅仅是用于斐雪派克的家电产品,它也用于海尔卡萨帝品牌的抽油烟机。
不可否认,相比国内企业,海外品牌多年积累,在行业中依然占据技术的制高点。而海外收购,无疑是掌握这些制高点的较好方法。以日本三电为例,这家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空调压缩机,是一家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的公司。2021年海信完成对日本三电的收购,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了向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跨界转型。而在这项收购的背后,也可以看到海信更远的布局。此前,海信集团依托其在影像显示方面的传统优势,已布局智慧交通、车路协同、智能座舱等领域。但与整车制造,还缺少关键的连接点。在收购三电后,海信一举切入新能源车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制造领域。
和海信的做法类似,今年12月14日,海尔发布公告称,拟以约6.4亿美元(折合约45.59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开利集团旗下商用制冷业务。作为空调的发明者,开利品牌拥有超过120年历史,开利集团旗下的商用制冷业务在全球十余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拥有约4000名员工,拥有大量合作长达数年的企业客户群,同时在二氧化碳制冷领域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以及商业应用案例。这次收购也将意味着,海尔的制冷业务进一步拓宽至B端领域,将从“家庭制冷”进一步拓展到零售、冷库等“商用制冷”领域。
当然,海外并购也不仅仅是取得技术,从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海尔借此在美国市场获得更理想的品牌竞争站位,同时海尔还得到了通用电气的相关管理团队、营销渠道、客户群体、品牌认可度等主要资源。而且不仅如此,通过海外并购,公司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既有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成型的管理制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成熟的客户关系网。可以说以“借梯登高”的模式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新行业的壁垒,大幅降低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和成本,迅速建立竞争优势。
记者手记
优势互补才能共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青岛多家企业出海并购成功,背后有一条共同的原则,就是优势互补。以当年双星收购锦湖轮胎为例,锦湖的优势在轿车胎,双星的优势在卡客车胎。控股后,双方从“优势互补、战略协同”的角度出发,在资源、产能、市场等方面全面进行协同发展。资料显示,在收购后双方携手建立共享招标平台,开放全部资源给所有的供应商,以公开、公平的招标机制,连年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原材料供应商,实现“携手出海”。在运输方面,充分发挥中远海、中外运等国内物流公司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而在产能方面,构建全球产能布局,推动国际业务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2022年,双星与锦湖共同投资,将锦湖越南工厂产能由400万条扩大到1150万条。
2023年,双星又在柬埔寨建立850万条产能的工厂,建成后将更加有利于双方在海外的产能合作,特别是助力开发欧美等发达市场。当然,不仅仅是在收购后调整,在收购之前,很多青岛企业也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按照“缺什么、买什么”的原则,海尔和海信分别靠斐雪派克和ASKO等品牌来弥补自己高端品牌不足的问题,以成熟品牌来完成整个品牌矩阵的布局。
亮点
海外买买买,青企赚到收益和自信
曾有数据统计,海外并购案例中,超过70%都是失败的案例。但青岛多家企业出海收购海外企业之后都拿到了不错的收益。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记者查询到的2017年中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GEA贡献营收225亿,占总营收的29%,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占公司归母净利润的26%,以近三分之一营收、四分之一利润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柱。
不仅仅是收益,当初接手亏损多年的海外企业,在被并购之后也开始出现向好的局面。海信家电集团公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三电公司逐步由压缩机为主的配件供应商向系统供应商战略转型,其新冷媒空调系统获得国际车企定点开发。今年9月三电公司成功拿下欧洲大客户HVAC(暖通空调)业务历史性大单,前三季度三电签单额已超2022年全年。而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其收入也达到了并购前(2015年)的1.8倍以上,利润是并购前的3倍多。2022年7月,GEA已经成为美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以洗衣机为例,全年洗衣机销量是并购前最高销量的4倍。
在今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在闭幕主旨演讲中提到,海信等中国企业在与国外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连续成功的跨国并购以及文化整合中深刻地感受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东方文明特点的“中国式管理”很有竞争力和战斗力,而这背后,是“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贾少谦表示,在全球化的并购过程中,海信也感受到了东西方管理模式和文化的显著差别。那就是——中国企业今天展开的跨国并购活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对被收购企业、员工和品牌总是充满着温和友善,会长远规划并不断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东方管理”并不逊于西方经典管理理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进行文化整合时,理应有更大的自信。
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刘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