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陈仕钊 报道
本报东营讯 11月15日上午11时18分,来自新加坡的“韦斯娜”号油轮缓缓靠泊东营港10万吨级原油码头并顺利接卸,标志着东营港3个10万吨级原油码头正式启用,东营港正式进入深水大港时代。
东营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的交汇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然而,近年来,随着东营港腹地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原油进口的快速增长,东营港总体规模小,深水泊位少,码头等级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腹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腹地炼化企业旺盛的运输需求,倒逼东营港尽快建设10万吨级码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胜勇介绍,东营港经济腹地广阔,可直接辐射东营、滨州、淄博、德州四市规模以上炼厂,其中东营市一次加工能力就达到7000万吨。随着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有序推进,包括东营港200万吨PX项目、1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120万吨乙烯项目等一批化工项目的陆续上马,运输总需求大大增加。
此外,港口规模与腹地企业需求的矛盾当前一项突出的表现就是滞期费。“由于港口泊位供给不足,船舶排队的现象是‘家常便饭’。滞港超过规定期限就要支付滞期费。”山东宝港国际股份公司营销中心经理罗玉娟说,东营的地炼企业都要拿滞期费,有的甚至每年支付滞期费超过1亿元。当前东营港压船滞港现象严重,每年仅滞港费就高达2亿~3亿元,特殊情况下,有的船舶甚至滞港近2个月。10万吨级码头的投用将大大缓解这一现象。
滞期费之外,大码头的开通还将大大降低腹地企业运输成本。以青岛港和东营港建设输油管线对比分析,距离东营港10公里以内的石油炼化企业通过东营港每吨货物综合物流成本比青岛港节省80元;即使是距离东营港138公里的广饶县石油炼化企业,通过东营港运输每吨货物综合物流成本比青岛港也能节省20元以上。按平均节省30元/吨,鲁北地区炼厂每年原油输送1亿吨、成品油输送6000万吨计算,每年至少节省物流成本48亿元,同时还将大大降低企业汽车运输比例,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趋零,有效减少危化品运输事故。
朱胜勇介绍,本次东营港3个10万吨级原油码头启用后,10万吨级外轮可直接靠泊东营港,每年可增加港口吞吐量1500万吨。不仅提高效率,而且可为腹地企业每年减少装卸成本10亿元左右,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落户东营港开发区,为东营市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进东营港区10万吨级码头、航道、锚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港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口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东营港区已建成13公里的引桥,13公里的南、北防波堤,59个码头泊位、42公里的公共管廊带和2200万立方米的配套库区,2023年1至10月份货物吞吐量5700万吨,同比增长5%。根据省政府批复的《东营港总体规划》,码头泊位全部建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可达到2.45亿吨。 |